①竞争性。由于教育是在物质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文化。所以,它具有物质性的竞争性特征。教育往往通过竞争,引发人的欲望和追求,且在于呈加速度状态。这种过度的追求与欲望(物质性的作用,在教育的促使下,总有些过度的可能,也由此导致人的悲观失望。失败感不断重复),而且不断与现实碰壁,积淀成一种自卑与低迷的人生态度。教育性的作用,它具有明显的竞争性和比较性。这种竞争表现为个体竞争、集团竞争、国家竞争、党派竞争等。物质性的基础,提供了这种竞争无穷极性。高目标下的比较,使之人的存在,永远是失败者。如此恶性循环,根本不适应于人的思想性境界。由此面对“竞争与比较”的客观实际,人唯有生发一种精神,以求得真正的面对(置死地而后生)。如果教育再不断的引发与强化和延伸此等竞争性和比较性,势必会造成世界的不和睦,会造成意识形态的紧张状态(甚至是对立)。
②占有性。教育,提供了获取物质的坚实手段。获取,必然会产生利益的瓜分和占有。在利益瓜分与占有的过程中,个体人或者集团必然引发利益的再分配问题,导致某一方利益的增加或损失。随着个人或者集团的自私欲望被激发,平静的局面被打破(当然,这也是物质性追求的起因),人类在世界上不能和睦相处。战争、犯罪、局部冲突等就会不断发生。也就是物质性经济发展后所引发的负面影响。在这里,教育有了不可逃脱的责任。原来人性中的自私为己,不是人类的本性。人类的本性是什么?是爱,是普遍性的共同关怀。自私为己,那是追求物质性所造成的恶。人来到世界上会死掉,会消亡,何必自私呢?自私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那就是所储存的财富是永恒性的,是一种相对于自身的永远占有(现在作为个体者,不可能实现这种永恒性,于是家族式的承接财富,成为一种权宜之计。可以想象,在于未来,这种家族式的财富继承,也成为泡影。因为未来的“家庭”或许就不再存在。至少是一种淡化)。这个前提都不存在,又何必去自私呢(人对于自身的认识,会从眼前的存在性,放眼于未来的终端性。在于眼前,是一种自私,在于人生的终端,则是一种爱与奉献)?从这个角度来讲,自私应当不是人的一种本性,而是外加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好象是公理。实际上,这只是物质时代相对于人之认识的一种狭隘。物质时代强化了人的这种观念,在强化过程中教育发挥了帮助性、辅助性的功能。自私和占有,使人类走向生存的贫困,特别是安全的贫困。缺少安全,逐渐成为人之重大的负担,从而使人类不可能走向这种低俗的境界。
③物质性。在科技时代,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物质的。教育是物质时代的产物,也是凭借现成的物质来性衡量具体的世界。如此狭隘的认识观,严重阻碍了人之认识相对于宇宙世界的广泛理解与把握、更是阻隔了人之思想的对于宇宙本源思想性的联通(物质,在这里成为了一道阻隔墙)。于是人之本就思想的无限性,成为了在于物质性泥潭中的有限之可怜。
④理性。未来的精神性之时代(高尚的思想,为其终极目标),情感是它的主要特征。教育能否有情感的思想,是决定它在于未来存在的根本因素。可当代的物质性教育,只有更进一步培养人的理性,更有在于人的非情感性思辩上,大作文章。同时,教育是站在人类社会的平台,否定着个体者的存在性。教育是把人理解成社会的载体,它对人自身的认识,完全是持否定态度,同时以其“理性”的精神,加以改造,成就为人是人类社会或是物质事物存在的一种程序性元素。即为是一种以物质性为基础的理性存在者。
⑤区域性。教育具有明显的区域性。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教育不一样。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就不同。即使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内,它的教育也有所不同。这样的教育制度必然会带来教育的不平等,实际上也带来了教育阶段的片面性。(www.xing528.com)
⑥目的性。教育具有明确、强烈的政治与经济目的,当然还有民族目的、文化目的等。在操作过程中,教育把课程、大纲的目标要求,设置得非常明确,以达成度来检验教育的效果。强制性、物质性的人为痕迹明显,这是对人的发展的压迫,对张扬人的个性的全面否定。它把个体人完全纳于入类人范畴,是为人类而生存的。就是把个体人彻底改造为社会性的人类之人。
⑦阶段性。教育有明显的阶段性,这是很显然的。它是为特定的历史时期服务,不是为永恒的终极目标服务,因此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⑧体系性。整个教育自成一体,具有系列性的价值目标、理论观念、判断标准、基础条件、培养目标与手段等。有着明显的与自然整体隔绝的体系性。夜郎自大,可以说是对它的最好描述。
⑨阶层性。教育使人分阶层,达到区别有等第。人生来世,是一种公平的,不在于人格上有等第之差,更不能在于生活上分阶级等次。教育却在这方面有它的丑陋嘴脸。教育的区分力十分强,它旨在于对受教育者的等级之分、层次之别。拉开了人之间比较的更大距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