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具有重大的的历史意义。这种意义体现在教育至少要完成若干重大的历史使命。第一,摆脱贫困。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人类与自然抗争,与周边的生存困境抗争。在抗争过程中产生很多感知、认识、技能,教育负责把这些感知和技能传承给下一代。传承方式有粗放型的,精细型的,也有直接的和间接的。无论何种形式,教育扮演着中间桥梁的角色,促使人类进一步把握和传承先人所产生的经验和理论,使人类迅速掌握且达到征服自然,脱离贫困。第二,摆脱恐惧。在人类初始阶段,不仅要与老虎、狮子等猛兽生活在一起,还有面对雷电、狂风暴雨、地震等天灾,还要与人群之间的财源争斗,付出心血。这一切都使得人类处于一种非安全性的恐惧之中。教育在此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科技发展,运用先人所总结的知识,去探究人类本真,研究于运用自然规律,。同时,创造性的引发宗教、文化、哲学、科技等,使人们达到物质性的保证以及所带来的精神性安慰,也使人类迅速摆脱了周边对人的压迫以及人对周边的恐惧心态,使人得到一种内外在的同时满足。第三,满足短时间的欲望。教育,不仅传承知识,更重要的是引领人们向着健康的心态发展,包括人的认识欲望。人类有一个最根本的特征,那就是有强烈的欲望。如果这种强烈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它就会爆发出狂躁的心态。一种内之相对于外在的不满足此等不满足。何以平息?教育就扮演一个开释性的角色(所谓的“开释性”,是指相对于一种事物存在的解释与慰藉)。所以,教育是可以运用规律,运用知识,不断地梳理与平和人类的欲望,使之得到短时的满足且趋之于宁静,获得有成就性的喜悦。第四,形成集团的凝聚。在物质阶段,人类的现象性主要特征,就是群居性。由于群居,形成集团的力量,且以这种力量去抗争自然,与自然搏斗,成为人类最成功的手段。这其中,是教育把人与人聚合在一起,是教育使集团成为有战斗力的集体,更使人类社会空前的大团结,同时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必胜信心与能力。形成团体,使人类迅速破解人类在于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同时引发了一种向上的、积极的健康心态。所以,教育在历史过程中充分体现和完成了它的物质性追求的使命。
现实的矛盾,不断在于征服人的认识性,同时也促使人类本性的萌发与潜能的发现:第一,人类追求欲望的无限扩张与地球有限资源的矛盾。人类的欲望,追求无限性扩张,导致地球有资源的严重缺乏(人类的欲望,是以人的思想为基础,是随着人类对其外在性物质的不断追求而在于不断扩张。欲望,是人之内在性思想反抗外在性物质压迫的激烈程度的一种现象性)。在奴隶社会,人类所追求的是解决温饱问题,努力使个体人存活下来。随着物质的不断丰厚,个别人想占有更多的物质,满足自己不断膨胀的欲望。由于个体人所在的区域资源以及整个地球的资源有限,于是组建跨国公司或是联合团体,整合区域间资源,或者向其他星球扩张,也就是向更广阔的宇宙进军。人类欲望的无限扩张与地球现有的有限资源形成极大矛盾(也因为是此矛盾,支撑了人类作为事物的所以存在。两对立性矛盾的现象统一,是事物存在的本质。人类作为一种事物,当然有着这番特征性。不过,任何事物走向极端,都将导致消亡)。
地球资源是限定的,不可能有再生的资源,只是通过跟外界宇宙进行物质的交换再生成更丰富的资源。但从目前来看,这不大可能。还没有发现能跟地球以外进行能量交换的星球。如果这种可能性存在的话,那只能用亿万年来描述,而不是时代的概念可以阐述。人类的物质欲望不断扩张,必然引发地球资源的缺失,从而压迫地球,造成地球生命的缩短,导致人类存在基础的削弱与消亡。在这个矛盾的激发之下,人类的本性开始萌发,反省自己,寻找一种新的理解途径,那就是达于内在性思想的平静以及欲望追求所以面对现实的正确选择。
第二,人存在的生命有限与认识性无限的矛盾。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的本质性规定也是有限的。人类的社会存在性,好象是无限延伸的,但事实上,人类社会也是一种物质性事物,当然是有限的。只不过人类社会存在性的变化,非常缓慢(从宇宙角度来看,也是非常短暂)。总而言之,个体人的生命与其人类社会作为事物存在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但这种有限的前提下,事物的存在性,相对于人的认识,也应当是有限的。可人的认识性,它是基于人的思想性,这种思想性又源自于宇宙本源性思想,它具有无限性之可能。当然,这种无限性是指思想的本质性无限,而非是指思想的现象性。因为人的思想现象性,是随着人之生命的消失而消亡。不过,我们应该肯定人之生命有限性与人之认识的无限性,的确是一对尖锐的矛盾。二者矛盾的对立,不可调和,从而也就构成了人之生命作为事物存在的基础性条件。那如何用有限的个体生命去把握无限的相对于宇宙的认识呢?人类面对这样尖锐矛盾,应该是选择什么样的一种态度?值得未来人类的深思。是不是一定要去克服这种有限性,去适合这种无限性。显然,人类不会这样想。只能是用“正确”的认识性态度(这里的所谓正确,有三方面含义:一是达于人之内外在性的平衡;二是相对于一定的条件,使之矛盾在于一种平台上的均衡;三是有着现象性的对其矛盾体的统一),去把握有限性生命与相对于不可穷及变化因素的一种辩证关系,且在其中求得甚至是平衡(一切之存在,皆为是人之认识性的均衡之所在)。这样就自然地回归到相对于人的本性认识上。有限的生命以及无限的认识性(包括无穷及的宇宙世界),只要相对于人性为基础的现实人生态度,有一种以中庸为手段的达于内外在平衡,便可足也。人,不是神,不可样样求之。只有落得放弃,学会选择,才有健康满意的人生,也由此可以化解所有之尖锐矛盾。在认识的基础上,选择一种符合人性的发展道路,就是正确的认识性态度。
第三,无限宇宙与有限生存空间的矛盾。我们现在生存的空间是有限的,处于地球的范围。我们能否有能力突破地球走向时空无限的宇宙呢?尽管人类非常有信心,甚至是非常狂妄,认为自己可以征服宇宙,飞出地球(对于人的存在性,应在于两方面理解;一方面是人的现象性存在,也就是以物质性为基础的存在。此等存在,是绝对的有限,包括肉体本身的有限。另一方面是人的本质性,也就是思想为条件的存在。此等存在,具有无限性。因为人的思想联通于宇宙本源的思想性。由此人的存在,有“有限性”的一面,又有“无限性”的一面。主要是看人们所以关注的焦点在哪里。教育,重在于有限的物质性。学育,重在于无限的思想性)。在这里,自然性永远是它们两者的基础。实际上,从某种条件性来讲,人类走出地球稳居到宇宙的其它角落,是不可能的。人类此等认识,是幼稚的,是可笑的。其实,我们只能是争取到比现在生存空间略大一点的空间。扩大现有的生存空间,这才是实际的想法。不可能完全融进无限的宇宙时空中。无限的宇宙与有限的生存空间矛盾,必然要激发人类在于本质性条件下的矛盾(无限之思想本质与有限之物质现象的矛盾),这种矛盾自然要求重新审视我们人的本性是什么?我们应当怎么正确选择我们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道路。第四,哲学的困境。即生与死的无法认识与现生存状态的矛盾。关于生与死的哲学认识,如今没有一个让所有人确信的统一解释,哲学也因为在生死的解释上演变得非常繁杂和深奥。于是,让宗教有了插手的机会,在未来有着代替的可能。人们用短暂且现实的生存认识,无法感知生前和死后的存在状态(宗教尽管很有这方面的解释,但没有足够的证据让人们信服。所以,宗教与哲学,在这方面很有它们的交叉),陷入了生死无法认知的困境阶段。这个困境如何解脱呢?实际上,就目前的状况来讲,生与死能够达到完满的、真实的揭示,是不现实的。只能是在生与死的假设上,作一些更加接近假设的说明。我们类生命的生存,肯定是有限的,哲学的生与死问题是不是能在有限的时间上就可以研究清楚呢?就目前发展状态来观察,不可能。美国前段时间纠集了12个人,进行临死性的测试。这12个人被逼近到死亡状态,在高度的恐惧和高度的压迫条件下“死”了。其中有四个人醒过来,另外8个人不幸死亡。随后,让醒过来的人谈谈死亡的感受。借此研究死后的情况。结果并非是我们想象的有结果。今后是不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深化与强化,真正探究人类死后的状态,应当来讲不大可能。因为人的肉体不永恒性的已经成为定板,不可能再去研究。现在要研究的永恒性事物,那是人的心灵,或是人的灵魂。研究灵魂是不是可以继续呢?肉体死去就会腐烂成为“无”,只有灵魂还存在着很大的未知数。(www.xing528.com)
3.教育与文化密切相关
教育与文化密切相关,且文化决定着教育的本质(经济,是文化与教育之间的纽带,也谓是过渡桥梁。可以这样说,经济促使了文化的发展,文化促使教育的提升。反过来说,教育又促进经济的再发展,文化的再提升。如此形成一种循环发展圈)。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决定国家或民族发展的根本力量是什么?不是某个国家的人口多少。八国联军有多少人?清朝军队有多少人?结果怎么样呢?抗战时期,几个日本兵在村口一站,将那个村的七百来号人困在里边不可动弹。可见,人口数量,不是决定因素。那决定的因素是什么呢?难道是经济,或是在于经济基础上的武力。也应当不是,这只能是逞一时之强,不可久日长安。真正的决定因素,应当是文化!文化,是决定国家与民族事业成败的核心关键(在于其中,教育扮演了十分关键性的人物)。犹太人在二战时流离失所,被大量屠杀,但这个民族的精神还在,文化不灭。现在的中国,正在崛起,是高速发展的经济,托起了被埋没或是被世人轻视的中华之传统文化(经济低时,被忽略)。是中华文化,使之中国立强于世界(经济,只是一种“托盘”),只有中华文化的强大与倔起,才有中华民族真正立于世界之林的伟岸身躯。与之相似,一个学校的强大,起作用的也应当是文化,而不在于硬件设施、师资队伍、办学理念等。当然硬件设施以及师资队伍、办学理念等,都是促进文化产生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若没有经过文化这个环节,所谓的“强校”是无法实现的。所以现在必须要把文化作为根本的核心问题加以强调(可以这样说,文化是教育走向学育的驿站)。
什么是文化呢?现在有些人对文化的理解很肤浅。有些打着文化的口号,却不是真正的文化。对于“文化”的定义,我们可以这样说:改变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原本功能的意义现象叫文化。脱离事物的本质性规定,改变事物的现象性存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比如按照这个定义,我们来看古时候的“歺桌”,它是一种文化,它就要脱离它原本自然的规定性。也就是它不再成为人们吃饭的饭桌之用,而只是代表一种饭桌演绎的历史过程以及它所反映的时代特征性等。这样的没有原本规定性的“歺桌”就成为文化了。原来,黑板报是给人看的,供人欣赏的东西,还不能称之为“文化”。黑板报一旦变成学校的象征和历史过程的见证,即脱离了它本身的自然规定,它就变成文化了。校长主持会议,制定工作思路,提出办学理念,这不是文化。教师通过课堂这种手段,教育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这不是文化。如果学校不但指导学生学有所成,并且对他们人生有很大的触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那么这就产生了新的飞越,上升到文化层面。有许多学校声称自己是强校,强调占地面积或师生数或升学率,或者强调校长的办学理念。这些都不是文化。理念、制度、校长等都只是学校必要组成部分,只有当这一切成为学校办学特色或特征,能够体现其它功能的时候,它才上升为文化。教育,只有在文化的氛围中脱胎而成为学育。
在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过程中,永远不灭的是文化。个体人的物质性可以消失,但作为人之存在的文化,是不可以消灭的。为此,在这个角度上,教育必须有自己的终极目标,它必须为文化服务。教育到底要为怎样的文化服务呢?文化的种类很多,某一种文化的自身,也会发展演变。人类今后不再受到自然威胁,不再受到物质需求困扰,人类会逐渐从整体变成孤立的个体。孤立的个体是不是比人类社会作为整体来得更文明、更高尚。孤立的个体是不是人类更高层次的一种形式?对此思考的不同答案,决定了对于教育与学育的选择。教育要不要为这些孤立的个体服务呢?能不能服务呢?让人堪忧。人类社会的历史,几经年演变,人类的繁殖能力,越来越弱。再加之环境恶劣、空气污染、观念陈旧等因素的影响(这里的观念,是物质性作为根本性的人之认识性。这种认识性在历史过程中,成为主导地位,我们称之为“陈旧”。这种陈旧的观念,开始动摇,取而代之的将是人的内在性思想。以内在性思想为根据的主观性精神,成为世界之存在的主导。从外在的物质性主导,走向内在性思想的主导,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也是人之认识性,从人的外在性转而向着内在性演绎的自然结果。物质性主导的时代,人们想生育。思想性主导的时代,人们不想生育等等。种种因素表明,事物不断的在于否定自身的存在,而在于成就一种文化。教育在于否定自身存在的同时,形成了一种新的教育文化氛围。此等氛围又在于孕育着学育的诞生)。人类会不会像是恐龙一样走向灭绝?还是改变一种存在方式,使之自身也成为一种文化,以达成人类社会存在的永恒。这个认识性的转变过程,虽然是一种文化,但它毕竟违反了人的本性(在这里,我们还没有完全确定什么是人性。“生育要求”的是人性?还是“不生育态度”是人性?应当说,在物质性时代,要求生育是人性。在思想性的精神时代,不想生育的是人性。所以,相对于人的作为一种事物理解,相当复杂,它有别于一般事物的简单。教育为此,在于人的认识性方面,有着一定的选择意义)。为此,教育要不要为这种非人性的文化服务?还是可以为其中的某几类文化服务?文化决定事物的本质,是决定事物强弱的根本核心力量。所以,教育所以要服务的对象选择,极为重要。教育应当要走自己的文化之路。教育文化的未来,就是学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