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功能新解析:引导社会健康发展与促进个人正面成长

教育功能新解析:引导社会健康发展与促进个人正面成长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弘扬社会正气是正面,助长社会健康发展是正面,教育的功能似乎就在于助长健康一面的迅速发展,迎合了人类发展的需要。作为教育的功能,就要充分体现事物正、反两面的和谐发展。我们现在把教育功能定义为:个人服从人类的“正面”发展需要。

教育功能新解析:引导社会健康发展与促进个人正面成长

教育的功能是什么?教育是提倡符合物质时代人为性发展追求的物质性作用意义。也就是体现一种发挥物质性意义的正面作为。所谓“正面”,就是“符合人类发展目标的,符合人类意愿需求的,符合物质性本质的”那一面。任何事物都是由两方面因素组成,“正”与“反”的两方面。正面相反的那一面,是反面。同样,反面的另一面是正面。这个世界之万物,都是对立性的两元素在于外在力作用下而成就为一种现象性的统一。人的所谓认识,也只能是对于事物的现象性认识。教育,总在于强调“正”的那一面。因此,教育总有导致事物发展的不平衡性的可能(学育是基于“正反”两方面的共同演绎。犹如太极图的那一番巧妙的互为目标的旋转。旋转,实质为是两对立性元素互为目标的在于转置过程。这种过程,是谁也吞并不了谁,大象都在于一定条件下的互为共存。这里的条件,应当是一种外在力的作用,也可理解为一种能量的提供。由此达于事物存在的平衡。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本性,在于“平衡”,而不是在于单方面的纯粹。学育,就旨在于“平衡”为核心的存在)。弘扬社会正气是正面,助长社会健康发展是正面,教育的功能似乎就在于助长健康一面的迅速发展,迎合了人类发展的需要。但这种需要并不一定符合自然的规律性,尤其是难于吻合宇宙世界作为整体性存在的平衡法则。这种在于“正面”的纯粹;相对于人类社会的自私性利益,那是有着一段历史时间的欢喜,但它必定遭受自然规律性以及宇宙整体平衡性的报复,人类社会在于将来所以得到的是更大的伤害。教育看不到这一点,而学育早已对此胸有谋略。教育一味的在于强调事物的正面性追求,以至忘却了历史教训的惨痛。

实际上,构成事物的平衡性发展,是正反两方面。任何事物过分强调单面了都可能会导致灭亡日子的迅速到来。像公交车一样,一旦开动,就有制止的机制存在。“开动”与“制止”同时存在和发挥,这才是事物平衡发展的根本保证。又如人性问题,既要强调人的思想性,又要强调人的客观物质性。“人的思想性”和“人的物质性”共同构成关于人性问题的完整体系。这样的事物才能够健康发展。但是目前教育的动能,却不是这样。关于不合乎人性的事物,教育旗帜鲜明地帮助人们去扼制。关于不科学的行为,教育表示出坚决的反对。如果这样,事物就失去了平衡,社会就会走向另一个反面(从事物的这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是对于事物平衡的最大冲击)。人性只有和非人性,科学只有和非科学在一起,才能形成和谐共同体(平衡性的现象性统一)。现在已经暴露出科学正面发展的一些危害。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才是事物最根本的发展。

事物的两面性,就像古代的阴和阳。如果教育的功能只在于弘扬“阳”,就是坚决支持“阳”,坚决反对“阴”。弘扬正气,弘扬“阳”,过分压抑“阴”,阴阳失调,这个世界就会提早完结。阴阳要和谐协调,才能形成和平共处的世界,这才是人类最明知的选择,是事物存在的最基本原则和最根本的存在性反应。所以,教育要符合人性,特别要符合事物的两面性。作为教育的功能,就要充分体现事物正、反两面的和谐发展。(www.xing528.com)

我们现在把教育功能定义为:个人服从人类的“正面”发展需要。具体地讲,人类适应于相对矛盾事物的促进性发展,这就是教育的功能(学育的功能,是相对矛盾事物的协调发展。协调,实际上在于三方面:促进、平缓、减弱)。教育功能面对新时代的转变,就产生了“学育”,不再是“教育”所以表达的事物。现在教育的功能,没有办法使阴和阳有机和谐共处,以达之平衡发展,难于使事物健康有序平和运作。在物质时代,由于人类的强烈物质需要,教育强调物质性的一面,有可理解之处。当物质已经足够提供可能时,教育再坚持这种固执的想法就太可怕了。

关于人性和非人性的问题,学育不是简单地弘扬人性,排斥非人性,而是理智地使人性和非人性达到有机结合、和谐共处。人性和非人性,阴和阳这类问题,实则是人类在物质领域的两难问题。在非物质时代(非物质领域),没有这类问题(它是事物在于相对极端的过程性中的两方面统一),因为这本身就是构成非物质性领域的(在这里可以狭隘至精神领域,因为此时的人之认识性,还不可能达及思想性的天堂)基本要素。教育的主要功能是揭示事物存在的现象性根据,让事物的所谓规律性(事物现象存在的基本变化路径),暴露在人类面前,使人类充分地认识到事物存在的所谓变化性的规律(学育不同于教育,它所揭示的是事物存在性的本质,不是事物的现象性变化根据。事物的现象性变化根据,还是现象,不是本质。只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将其这两者混同一谈)。在物质阶段,事物的现象与人类认识是相一致的,由此的教育,当然是可以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但进入精神领域,事物的现象与人类的认识出现不一致(人类的认识性已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也就是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可以有所对于事物存在本质性的把握。也就是从知其然达于知其所以然)。人类的此时,可以对于事物本质性的有所认识,不再停留在事物现象性变化的根据性上,而是在于它的唯一性本质上。于是,人类转而思考教育的更广泛性功能意义。人们极力要认识事物的本质(但人的本性又是极不愿意看到和接受事物本质的结论。这如同中国经典故事的叶公好龙所述说的那样。但又必须面对“其龙”的到来)。人类要探询人的来源出处,接受事物存在的本质。于是,这个探究事物本质性存在的艰巨任务,就得有“学育”来承担。人们想追求真、善、美,在物质时代,只能达于“真、善、美”的现象性认识,不可能达于事物的真(即为本质性)、人性的善(思想性的自由与无限)、自然的美(规律性与平衡性),竭力想证明生命存在的意义。这一切,只能学育能够完成。在物质阶段,人和人类都有物质性的欲望,所以教育功能有一定的意义。物质逐渐满足和丰厚,社会进入精神时代,教育功能只有发生转变,充分揭示和应用事物的两面性,才能有助于事物的全面平衡有效发展,才能使人类健康有序文明,所以教育走向学育就成为了必然(两面性,在这里体现为事物存在的现象性与本质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