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事物的正确与否,主要是以人类为中心,根据类族性的目标和要求去衡量与把握(什么是“类族性”?就是以人类作为种族所以延伸的发展属性)。符合人类发展的行为举止和要求都是正确的,与人类发展目标要求相违背的都是错误的,要遭到抛弃或者镇压。人类根本的发展方向,个人必须服从。这样的一种时代,类族性的特征很明显。随着物质的丰富以及科技的发达,现在人类发展的衡量标准,有所变化,以个性代替“类族性”,作为时代的要求,已初见端倪。由人类发展要求,变成个体人对社会发展要求所提出的目标和方向,作为根本。在这样的背景下,类族性的“对称”要求,将隐退。整个未来社会的发展,必须适应个体性的“对称”满足。这里讲到的“对称”是什么呢?“对称”就是以自我(认识事物之主体)构建的知识或理念体系去框定所认知对象性的事物,当二者一致时称“对称”,有微差距称“微对称”,有较大差距的称“不对称”。在类族性的“对称”世界里,教育是重要的。它把个体性的认知集中起来形成类族性的认知,把个体性的力量形成类族性的力量,由此来认识整体世界。然而,个体一旦成为未来历史的主导,成为人类社会演绎的主体力量时,类族性“对称”逐渐被抛弃(实际上,在这里的所谓“对称”,是指认识主体为主导作用性的要求外在性对象事物,以其与主体要求保持一致。类族性的对称,就是以人类意志为认识主体。个体性对称,是以人的意识性为主体),教育便显得万般无奈,它也不可能完成个体性“对称”的满足,于是逃之夭夭。个体性的“对称”,以个体性的目标要求去认识事物。从而在历史舞台上,以人的“个体”(或为是人性)替代人类社会的社会性。为此,这个时代性的历史使命,必须由学育承担。学育开始从后台走向前台,教育从前台退至后台,适时地完成交替的历史使命。(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