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不断发展,这是人类作为一种社会性存在的相对于人之外在性需要的必然。但相对于物质性追求,人之愿望是有上限的自然规定性(一切事物,若是从存在的现实性角度,是客观决定着主观。只有从情感性的思想角度,才有是主观决定客观的存在。处于物质性时代的人,他的主观愿望绝对在于外在客观的决定性)。这种规定性,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作为人之现象性存在肉体的载体,它的承受性是有上限的。二是作为人根本性的思想,相对于物质性的追求,只在于它的基本性。由此基本性的相对于人的愿望,必有上限之规定性,它不可能是无限制的。实际上,思想也有上限的,只是现在还找不到它的上限在哪里。人类的认识,还达不到对这种思想上限的角度性选择。思想是无限性的,这是人之认识自身所带来的一种认识性无限的结果(一切事物作为认识主体的相对于自身的认识,其结果都是无限性的)。我们以后所发生的理论,都是基于此为根据。从而有着人类认识区域相对思想的认识区域,是一种无限性的说法。但对物质的认识性是有限,这一点人类已经达到了。人类已经充分地认识到物质发展的根本特性,那就是有上限的规定性。一个人吃饱了,不可能再吃更多的食物。一个人住好了,不可能住到天上去;一个人车坐好了,不可能行驶到太空中去遨游。所以,自然的限定,是明确的。不管是从具体,还是从宏观,也不管是从小的认识区域,还是从大的认识区域,都充分证明了自然发展,是具有明显的“上限”规定性,这是自然作为规律性产物的本身所在。既然有自然上限限定,那人的所有之追求,也必将有最高制约。从物质性发展的角度来看,人类的物质追求,已经达到了或接近了上限的要求。吃,已经开始往下降。从追求奢侈,到追求健康。住,也开始往下降,从集中到大城市,到现在零星到分散至小城市或是乡村。行,也开始下降,乘船坐车到徒步旅行等等。由此,人类的物质就目前的现象来看,已接近上限。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促使人类或个人去追求物质的无限满足,而此时之物质性,将近达到上限。这也致使教育没有了往日的发展猛劲。也可以就此现状,可以明确地指出: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已经完成。面对物质发展上限的自然规定性,教育应该是骄傲地感觉到,我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也应该是从容退出历史舞台,让位给予与教育是断点同时又是继承关系的新事物(继承,是在于事物的本质。断点,是在于事物的现象。人之思想的上限,还没有达到,这等人物就交棒给“学育”了。教育与学育,是人类发展史上的接力者)。
人之外在性物质发展的有限性与人与内在性思想发散的无限性(思想发散的无限性,是相对于地球世界为背景,若是以宇宙为背景,那也是有限的规定性),相对于宇宙作为事物认识背景的自然规定,我们从下面四点说明:
(1)物质时代的两个基本特征性
物质时代,社会管理和社会聚合发展的理论,都基于两个基本点:一是等次性。任何制度都在致力于把地球上16亿人口分成不同的等次,使其处于不同的生活层面上,以致造成等次之别。同时使不同的人们在于不同的阶段进行有“比较”的生活。这里的“比较”至少有两层意义:一是使之人们安份生活;二是通过比较激发人的人在动力(内在动力的根本因素,在于人之内在性思想。尽管思想性发散是无限的,但必须有物质性对它压迫性的作用,才有它作用性的现象存在)。如此比较状况下,就能安定人心,也就此能促使人类社会的与发展。造成等次区别,是人类社会之所以存在的一个很重要的职责。这个职责的根本意义,就在于促使“比较性”得以普遍存在。原始时期,不是很明显。奴隶社会开始分化,封建社会达到高潮。资本主义也存在等次性,通过货币、资产等加以表现。实际上,人类社会在物质时代追求的目标,是把人群分成不同等级的层次(造成“等次”与物质丰富,同样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大职责),造成一种落差。这种分层落差就有一种在于人之内在性思想为基础的激发一种能量。如瀑布在落差中形成的能量一样,是人类发奋向前拼搏的能量。没有这种落差,人类就不具备高速发展的能力,物质世界不会这样迅猛地发展。所以,在物质时代,人类的任何制度和发展理论,都是努力制造分层落差,形成等次,然后利用这种落差提供能量,推动人类文明史的发展,推动物质不断丰厚。二是比较性。在同一个层次之间,横向产生比较,促使同一层次的内部元素达于平衡、矛盾和骚动,继而产生能量,以推动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在不同层次之间,产生纵向比较,以人的内在性思想为其出发点,外在的物质性压迫作为条件。内在性思想虽然有着它天赋的无限性,但它却必须有以物质的压迫(作用)性为条件,才有它现实的存在意义。由此,这种无限性,相对于人的作为一种整体性(内外在性的相对于借用肉体的统一),也是有限的,它与外在性物质的作用程度成正比。这等比较现象,引发不同层次间的你追我赶,达到超越自我,跨越层次的界限,形成高一级文明(相对于物质基础上的精神文明)。如果“横向与纵向”两个层面没有人以思想性根据的比较,始终保持平衡,那就不存在能量了,社会也就此止步,无法进步了。能量,是物质时代最根本的存在性特征。等次,是一种人之外在性现实现象。比较,是人之内在性的一种情感趋向。两者合之,形成源自于人之本性的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力量(人性的本身,是没有力量可言的,但它可以联动外在物质性,以致形成足够强大的能量。这种能量相对于“对象物”的作用,便为是力量)。
(2)物质发展具有临界点的实际
这里需要考虑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发展,至于当今,是到顶点了没有?是不是还要继续发展?这个问题,不是人为的决定因素,而是物质性本身的一种固有规定性(可以广之为“规律性”)。也就是任何事物在于物质性的发展路上,是不是都有它的上限。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有上限。而且达于上限后的继续发展(这里的发展,强调的是人的一种需求满足),必有“拐向”的趋势(即“拐点”的存在)。造成这种“趋势性”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人的思想性(人之思想性的另一个重要特征,那就是“回归性”。自由与无限,是它的一方面特性)。在于此的思想,就犹如水,绕道而进(其水载舟也。此舟即为物质性)。第二个问题,物质的发展是不是无限制的发展?现在的发展,只是一个阶段而已,是否还有更深的高度要努力?我们相信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它的临界点,尤为是人之事物。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第一,“住”。物质的发展,是不是有临界点,当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追求是以人的追求、人的愿望为参照系的。以人之事物来分析事物存在性的临界点状态。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是不是有临界点呢?关于“住”方面的看法:我们越住越好,原先是茅草房、瓦房,后来是钢筋水泥。那么住的是不是没有临界点呢?是不是还有很多的形式或名目能提供给我们呢?其实不然。许多人已经开始转变观念了。从钢筋水泥挣脱出来,住到“茅草房”和“农村”去。在这里,是“山”不再是山了。这说明“住”已经到顶点了,已经开始朝着文化的本质性方面发展(所谓文化,就是否定事物自本身存在的现象。从广义上说,文化就是否定自然性存在的非本质性现象)。这种“发展”,从事物的现象性演绎角度来看,那是往“下”转化。所以,“住”已经处于临界点位置了。
第二,“行”。行,原来是步行,后来是自行车、摩托车、汽车、飞机等。行的要求很高,一直在发展。不过,现在也感觉到“行”也开始面临临界点的到来。许多人已经不愿意坐汽车了,也不一定非要坐飞机,而是逐渐转向健康性的步行。因为更有利于健康和环保。“行”,不再是继续追求新的交通工具,而是返回到原始的交通工具上,揣着一颗欣赏或是怀念的心回归于旧的交通工具上,且成为一种时尚文化。如此这般,也因该是处于临界点的萌芽状态。
第三,“吃”。人类社会从吃不饱,到现在的吃饱、吃好。是不是“吃”还要无限制攀升的上去呢?现在很有钱的人,也不能吃的太多,回归到吃菜,吃素上面去,吃得非常简单,以健康未标准,这不是由于外在经济条件的限制,而是身体本身性无法承受大鱼大肉等高营养食物的缘故(是猴子借用的肉体,自然有着它的上限)。身体渴望回归到清淡的状态。因而“吃”也实现了临界点状况的到来。(www.xing528.com)
第四,“穿”。刚开始只求穿暖和,后来要穿得美丽、华贵,穿得好。现在穿也表现出回归的苗头。封建社会中的贫民和皇帝穿的就是不一样,“穿”可以衡量一个人的等级和地位,而现在不能用“穿”来衡量一个人的等级了。如今的社会,许多有钱的人,也穿得很简朴。一个人的富裕、等级,已无法从穿的角度来区别。至于此时,完全成为一种文化的存在,没有了原本“穿”的意义所在(也就是丧失了“穿”的本质性)。“穿”,也开始回归。
第五,物质的不可再生性。物质,只要是存在的,都不可再生(当然,这里所指的是物质的本质性,而非是物质的现象性。物质,是宇宙本源自然性在人之思想性的作用下而发生的产物。这种产物,是“自然性”与“思想性”作用的终结物。作为终结物的本身,它没有未来,只有此种本质性为根据的现象性,还在于演绎的路上,变化着。也就是一种物质的现象性变化。从根本上来说,物质是以地球上有限的自然性资源作为自身再生的条件。当前的地球自然性资源,已经乏匮、不堪承受)。所谓人之心目中(对于事物的认识性)的再生现象,那是指就是可以在外在力作用下而再生成的一个新属性物质。这个新属性的物质,实质就是此等“物”的一种现象性。就犹如流水经过“水车”变为一种能量一样。现在地球事物的再生能力,也已大大减弱,不像是往日的生机勃勃。所以,物质的不断再生性,也出现回归,开始呈现保持原状、储存回缩等现象。
由此归纳以上五个方面,得出结论:物质的发展,已经到了临界点(思想是随着外在性物质的作用,而在于自身发散的程度限制。由此的物质,都达到它的临界点了,那人之无限性的思想,其现实意义,也有告一个段落了(没有外在性物质的强烈以及不断的作用,思想性的发挥与发散也不在于那样迫切与持续)。所以,要达于人之内在性思想的自由与解放,不是物质发展的越丰富越好,科技越发达越好,而是适可而止,达于临界点的附近为妙。内在性思想与外在性物质有这样一个微妙的关系:水涨船高,水不涨,船不高。物质性都开始低落了,那有什么思想性高涨的可能。物质都到了临界点了,那思想就自然的开始回归。何况,思想其本身的本质,就是回归,犹如一只弹簧。反抗,只是压迫而引发)。
(3)事物的极限性存在,是事物得以循环发展的根本原因。事物是呈螺旋式的循环发展,不做直线运动。因为事物都会产生自身的终结,也就是有终结的末端,即有它的极限性存在(决定这种螺旋式循环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外在性物质与内在性思想的在于博弈的结果现象。也就是有限性相对于无限性斗争的一种折中手段)。
循环发展应当有三种形式:
一是起点与终点相接,重合,也就是圆圈形。二是起点和终点在某一个纬度上的对应,即相对某一个纬度上共处于同一个轴面。这实际上是“弹簧式”的现象。三是起点与终点重合相接,又在某一个纬度对应,即纵轴上的俯视状态意义的圆圈状“弹簧”式。任何事物都是以这三种形式作为演变基础,而且任何事物的起点,都是刚性和物质性的。此等性随着事物的演变与发展,刚性和物质性逐渐减弱,直至末端,变成柔性和非物质性之存在。也就是说,回归点(终点)是柔性的,是非物质的。刚性走向柔性,且在于现象性上的综合,物质性走向非物质性,也在于现象性相对于两者的综合,就完成了事物发展与演变的整个过程。实际上,彻底的柔性,就是刚性演化的彻底性终结的结果现象,这是事物存在与发展被外在性条件制约的根本原因。也许我们会问,是否是上帝害怕他失去对事物对人的控制,便制定了一种上限规定,反映在自然界,称之为“自然的上限规律”。同时,给予事物极限规定,也是促进事物(包括人)作为一种循环发展的根本内在性。由此内在性,决定了事物相对于人之认识的永远存在。
(4)非物质时代,人类膨胀的欲望有极限。人的欲望也不会不断膨胀,不可能永远往上攀升。人欲望的所谓极限,就是以死亡作为终极。这实际上也是苦难人生的悲剧所在。物质时代,相对于人的欲望,必然产生这样一种无上限性的形态和心理状态(这是人之内在性思想的天赋性无限根源所至。欲望,是人之外在物质性压迫人之内在性所反映的另一个特征现象性。外在性压迫愈加是强烈则人的欲望愈强)。未来的非物质精神时代,人的欲望性,将会是从上往下降,有一个极端的大大滑落。因为人的精神时代,外在性的物质压迫,在于减弱,直到人的思想时代,则人的对其外在性物质追求,只保持在于肉体的最基本需要。由此的人之欲望,将会是极弱。这给物质性基础上,特别是欲望为条件的教育当头一棒。
物质时代,人的欲望没有上限。这个特点,从学校课堂教学中,可以明显感受到教育在于原地上踏步,不像在发展初期的那样得心应手。我们就举个例吧。语文课倾向于精神领域,和数学、物理、化学等不一样。目前学校中的语文教学篇目,仍就是最经典的那几篇文章,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古往今来也差不多,几十年来文学进展有多大呢?名作还是以前的几本好,好像是在倒退。现在回头看看我们中国古代哲学。现在人比以前的人要聪明得多(当然,这里的所谓聪明,仅在于知识的角度,非在于智慧的层面),获得的信息量也是成百成千的增长,获取信息量渠道也很多,按道理所产生的精神产品,要远远超过古时期,现在哲学家应当要超过古代的哲学家,但事实上不是这样。实际上,18、19世纪有伟大的哲学家,现代哲学家的出现,好像也是不多,也不著名。不像科技人才辈出一样,一代超过一代。物理性的发展,是越来越新,从来没有说以前的物理性状况,比现在更伟大。只有说思想性的演绎,越来越糟糕。让人感到越沉闷。因为人之内在性思想,太受之于外在物质性的残酷压迫(科技的发达,物质的丰厚)。所以,精神领域(严格意义上讲,是思想性。精神,是思想性相对于外在物质性作用为主导的一种反应现象)与物质领域的状况完全不同。在精神领域,真正最根本的是原始状态。本源的自然,那才是最高级的(物质性,追求的是它现象的变化性。现象变化是无上限的,但就其它的本质性,是不变的)。植物葱葱,动物繁殖,这就是最原始状态追求。精神领域的最高点,就是物质领域的零点。综合说之,物质性在时代的进程中,不断攀升,似乎有一种没有上限的态势(根据自然性规律,必有存在它的上限,只是人的肤浅认识,不能认识而已)。精神的事物(精神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在时代的道路,不断在于回归。回归,是精神的一个极为重要特征。由此总结为一点,物质的发展(包括物质基础上的精神),是有它临界点发生,从目前来看,就在不远的将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