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名医劝治的失败】
我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医生,他的名字叫扁鹊。有一次,扁鹊谒见蔡桓公,站了一会儿,他看看蔡桓公的脸色说:“国君,你的皮肤有病,不治怕要加重了。”蔡桓公笑着说:“我没有病。”扁鹊告辞走了以后,蔡桓公对他的臣下说:“医生就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以便夸耀自己有本事。”过了十几天,扁鹊又前往拜见蔡桓公,他仔细看看蔡桓公的脸色说:“国君,你的病已到了皮肉之间,不治会加重的。”桓公见他尽说些不着边际的话,气得没有理他,扁鹊走后,桓公还闷闷不乐。再过十几天,蔡桓公出巡,扁鹊远远地望见桓公,转身就走。桓公特意派人去问扁鹊为什么不肯再来谒见,扁鹊说:“皮肤上的病,用药物敷贴可以治好;在皮肉之间的病,用针灸可以治好;在肠胃之间,服用汤药可以治好;如果病入骨髓,那生命就掌握在司命之神的手里了,医生是无法可想的了。如今国君的病已深入骨髓,所以我不能再去谒见了。”蔡桓公还是不相信。五天之后,桓公遍身疼痛,连忙派人去找扁鹊,扁鹊已经逃往秦国躲起来了。不久,蔡桓公便病死了。
从沟通的角度进行分析:
(1)沟通的时机:病情不严重,同时身边还有其他的人陪同。
(2)信息传递不够明确:扁鹊的沟通能力差;可信度差等。
(2)信息传达错误:在批评、赞赏、评估员工绩效时都应该针对本人,两两进行,千万别透过第三者。
ISO 9000标准中有这样一句话:“说你能做的,做你所说的”。用词错误、词不达意、咬文嚼字、过于啰嗦、不善言辞、口齿不清、只要别人听自己的、态度不正确、对接收方反应不灵敏等因素都会成为良好管理沟通的阻碍。影响管理沟通的主要因素可分为认知因素、价值取向因素、任务因素与环境因素。
1.认知因素
影响沟通网络形成的个人因素包括:技术专长、开放性、表达能力等。人们的认知因素会直接影响沟通的效果。
首先,在沟通过程中,需要对信息进行“译码”,这时,信息发送者的可信度,以及发送者对于接收者或“听众”敏感性,都对于沟通效果有显著影响。人们的背景、经历等也会影响对于讯息的解释。
其次,人们的判断和思维能力对于沟通信息的编码与解码具有很大的影响,由于同样词语对于不同人员可能具有不同的“语义”,因而对“同样的语言”容易给予不同的信息加工或在编码与解码之间不兼容,从而造成沟通偏差。
第三,各人的参照框架会有较大的差异,处于第一线的员工、主管等具有不同于中高层经理的参照框架,因而产生内隐性的沟通歪曲和偏差。
第四,人们在沟通中倾向于表现出某种“选择性倾听”,以至于阻碍新的似乎有所冲突性的信息加工,并且在上行沟通中起到“过滤”的作用,例如,下属对上级保留不利信息。各级员工不同的选择性注意和知觉水平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沟通者对于信息的选择、筛选、搜寻、加工和反馈,也会由于经验不同,而对于相同沟通信息做出不同的解释。研究表明,过滤是组织沟通中常见的由于传递不良、信息弱化等带来的问题。为了克服认知方面的问题,需要从接收者的角度对讯息加以编码和传递;并通过直接提问和回顾沟通内容等方式,减少沟通问题。同时,管理者应该把沟通差误看成一种学习机会,营造双向沟通的气氛。
2.价值取向因素
在任何沟通情景中,人们的兴趣、价值观取向会影响对信息做出价值判断,这是指在完整接受沟通信息之前赋予一定的价值。这一倾向主要受各人经历和信息评价的影响。同时,信息源的可信性知觉也是沟通中十分重要的因素。研究表明,接受者的信息源可信性知觉会直接影响其观点和行动。例如,下属对于来自经理的信息会受到他们对经理的评价,特别是他们与经理的相处经历。
3.任务因素与环境因素
沟通的时机、通道特点和所使用的媒体,对于沟通质量影响很大。同时,任务特征是决定沟通网络模式的关键因素:如果群体的主要任务是决策,就需要采用全通道沟通网络,以便为评价所有的备择方案所需要的信息;如果群体的任务主要是执行具体工作任务,则需要构建链式网络或轮式网络,这时,群体成员之间的沟通对于完成任务并不重要。(www.xing528.com)
时间压力也是沟通的重要障碍之一,例如,时间压力会导致“短路”、短时内信息超载等。群体成员的工作环境会对沟通的频次和互动类型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工作场所、地理位置、办公地点等。这里还包括社会心理环境因素,如群体内聚力与气氛、上下级关系、群体规范等因素。此外,电子商务和互联网的迅猛扩展,也使沟通网络得到了新的发展。
导致沟通不能有效进行的障碍有:
1.地位影响
当某人在管理层中的地位大大高于另一些人时,便会产生地位影响。在英国金雀花王朝时代,曾有四个骑士听到国王亨利二世说:“谁来为我清除这个煽动骚乱的教士?”他们认为这是国王的杀人命令而不是由于愤怒和失望而发出的慨叹,所以他们就杀了大主教托马斯·贝克特(Thomas Becket),还以为是为国王亨利二世除了一大祸根。由于这一严重误解致使这四名骑士丧了性命,国王亨利二世赤脚到坎特伯雷去朝圣赎罪,托马斯·贝克特也因此正式被封为圣者。
2.无反馈
缺少反馈的沟通使信息的准确性大大降低。沟通过程中,连续不断的反馈是必要的,因为无论作为个体还是群体,都需要不断追踪接收者的反应,根据接收到的反馈来对自身的沟通行为加以修正。在复杂的沟通环境中,有反馈的双向沟通既有助于传递者和接收者判断其理解是否有误,也可促使沟通双方全身心地投入,察觉并消除误解。因此,有效的沟通需要获得对方的反应和反馈。
3.语义问题
当人们在不同的情形中使用同一个单词或在相同的情形中使用不同的单词时,就会发生语义问题。你可知道在英语中单词“charge”就有15种不同的含义。当人们用希望他人能够理解的行话或术语时,或是使用超出他人词汇量范围的语言时,也同样会产生语义问题。传送者和接收者由于各自经历的不同和理解方式的差异,对于同一词语在不同环境中有着不同的看法,当双方就词语的意义发生巨大分歧时,通过交谈进行沟通可能就无法进行。另外,传送者出于保密或缺乏信任而对信息有所保留,也可能导致接收者不愿接收和理解信息。
语义学(semantics)是有关语义含义的科学,与研究的语音学相对应。沟通可以说几乎全是符号的沟通,是使用有特定含义的符号(文字、图画和动作)实现的。这些符号在设立之初和使用时都有强烈的偶然性和主观性,能否准确地表达清楚所指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况且,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又存在着接收者的解码和解释,这又很大程度上与接收者的阅历,知识储存和相关的情境有关。所以,在语义传播中,不确定性是难免的,这就需要交谈双方采取广义范围内的合作原则,需要双方的共同靠近。
4.感觉失真
由于自我概念、自我理解不够完善,或是对他人的理解不够充分,都可能产生感觉失真。这导致信息内容的不确定,传送者不知该说些什么,怎么去说,也不知道接收者想听些什么。
5.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影响到组织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人际交流,例如研究与发展部门与生产部门之间的文化差异。研究与发展部门的人员具有长期意识,注重未来,而生产部门的管理者只关心装配流水线的运行,关心完成每日的生产指标。另外,在经历了不同的社会和宗教环境的人员之间,也经常产生文化差异。在英国,邀请别人晚上8点赴宴,但大多数客人约8点15分才能到;在德国,准时赴约是极其重要的;在希腊,9点至9点30分才是标准的约会时间;而在印度,如有必要,约会时间甚至更晚。在世界上的大部分国家里,点头表示“同意”,摇头表示“不同意”;而在印度的一些地区,意思却截然相反,点头表示“不同意”,摇头表示“同意”。有时人际沟通真是难乎其难。
6.信息渠道选择不当
传送者知道该说什么,可是选择了错误的渠道和媒介。比方说,传送一个私人的信息时,打个电话或是登门造访就比书面的方式更恰当、更有效。另外,一张图片可以起到用语言无法表达的效果。在当今的计算机时代,用计算机制作图片信息或其它信息是快捷传递信息的有效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