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前提和思想基础。试想一个缺乏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的人,怎么会有敢于创新的精神和勇于实践的胆略呢?
培养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是爱因斯坦教育思想的基本出发点。他曾着重指出:“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把获得的专业知识放在首位。”他还指出:“人们把学校简单地看做一种工具,靠它来把大量的知识传授给成长中的一代,但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知识是死的,而学校却要为活人服务,它应当发展青年人中那些有益于公共福利的品质和才能。但这并不意味着个性应当消灭,而个人只变成像一只蜜蜂或蚂蚁那样仅仅是社会的一种工具。因为一个由没有个人独立性和个人意愿的规格相统一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相反地,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
学校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尊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爱因斯坦认为:“学校主要以恫吓、威胁人的权威教学那是最坏的,这种教学方法摧残学生的健康感情和诚恳正直的自信心,培养出来的是唯唯诺诺的庸碌之辈。”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主要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独立思考精神。爱因斯坦指出:“教师使用的强制手段要尽可能少,学生对教师尊重的惟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惟一合理的教育方法是做出榜样,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总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
爱因斯坦认为:“学校培养独立思考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与掌握独立思考的方法,而不在于教育学生掌握知识的细枝末节。”对于高等教育他特别强调指出:“高等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思考、探索问题的本领。人们解决世界上的所有问题是用大脑的思维和智慧,而不是靠搬书本。”
学校培养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的教育要重视学生的个性特点,爱因斯坦认为,“每个人都应当有机会来发展他的潜在天赋,只有这样个人才会得到他应有的满足,社会才会达到它最大的繁荣”“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爱因斯坦的这种教育思想正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指导方针。
2.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基础素养
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就是要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任务。
爱因斯坦非常重视基础教育,他说:“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的道路,并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培养内容的人,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为了强调基础教育的重要性,爱因斯坦还形象地比喻说:“如果青年人通过体操和走路训练了他的肌肉和体力的耐劳性,以后他就会适合任何体力劳动。”
良好的基础是以良好的能力为标志的,一个学生基础好坏的主要标志不是形式上的分数高低,而是要看他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十一世纪的基础已不仅仅是读、写、算等基本技能,还应包括计算机、通讯技术,高超的解决问题技能以及现代科学方面的素养。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加强基础训练,在传授给学生最基本、最重要的科学知识的过程中,着重发展他们的智力能力。现代科学知识的发展已进入到既不断分化,又高度综合的整体化阶段。因此,现代教育还要求学生具备综合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爱因斯坦特别声明:“过分强调竞争制度,以及依据用途而过早专门化,这就会扼杀包括专业知识在内的一切文化生活所依存的那种精神。”因此现代教育还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同时,要开阔他们的知识视野和思维空间,要让学生广泛涉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不同学科,了解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形成科学的整体观和综合的创新才能。
科学性的现代教育要求变单一的专一教育为综合性的通才教育,注重培养知识面宽、基础扎实、适应性强的人才。这才能体现爱因斯坦注重基础教育的治学观。
3.教育的目标重在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爱因斯坦的一生是科学创造的一生,其创造精神直接来源于学生时代的培养。爱因斯坦十分赞赏阿劳中学的教学和管理,他说:“这个学校以它的自由精神和那些毫不仰赖外界权威的教师们的纯朴热情,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同我在一个处处使人感到受权威指导的德国中学的6年学习相对比,我深切地感到,自由行动和自我负责的教育,比起那种依赖训练、外界权威和追求名利的教育来,是多么的优越呀!真正的民主决不是虚幻的空想。”正是在阿劳中学,16岁的爱因斯坦开始了狭义相对论的思考。他写道:“在阿劳这一年中,我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倘使一个人以光速跟着光波跑,那么他就处在一个不随时间而改变的波场中。但看来不会有这种事情!这是同狭义相对论有关的第一个朴素的理想实验。”当爱因斯坦在慕尼黑的卢伊波耳德中学读书时,他感到窒息,而在阿劳中学这一年,他进步显著,并且开始思考科学中悬而未决的重大问题。可见进步的学校教育对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作用是多么巨大啊!
爱因斯坦认为,培养创造精神的教育不单应明了知识“是什么”,而应当掌握知识“应当是什么”,前者是一种模拟思维,而后者是一种创造思维。他分析了知识“是什么”“应当是什么”之间的关系,指出:“关于‘是什么’这类知识,并不能打开直接通向‘应当是什么’的大门,人们有可能有关于‘是什么’的最明晰、最完备的知识,但不能由此导出我们人类所向往的目标‘应当是什么’。”
4.教育的目的和归宿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爱因斯坦说:“学校教育的目标,不仅应当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而且应培养学生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标。”要通过教育“个人自由而有责任心的发展,使他得以在为全人类的服务中自由地、愉快地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他还指出:“人的道德行为并不意味着仅仅严格要求放弃某些生活享受的愿望,而是对全人类更加幸福的命运的善意的关心。”学校教育“应当防止向青年人鼓吹那种习俗意义上的成功作为人生的目标,看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看他取得什么”。
爱因斯坦曾深刻地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情感,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爱因斯坦还明确地指出:“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教育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这是爱因斯坦崇高的教育思想,它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www.xing528.com)
爱因斯坦的教育思想同他的其他科学思想一样,是一个完整有机的科学体系,贯穿其教育思想的一条主线是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加强基础教育,崇尚创新意识,培养创造性人才,倡导人的和谐全面发展。这正是知识经济社会教育应该继承和发扬的优良传统,对我国目前实施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5.不倦探索的高尚人格
“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爱因斯坦之所以取得伟大的成就,主要是因为他无限勤奋,是因为他符合时代要求,不倦探索,敢于创新。
爱因斯坦不但无限勤奋,他还是一位不受传统观念束缚、敢于冲破禁区创立新说的伟大科学家。他敢于并且善于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不倦探索。
当然,这首先是时代的要求。爱因斯坦生活的时代,特别是在他科学思想最活跃、贡献最多的二十世纪初,是科学思想新旧交替的时代。就在绝大多数人向经典物理学顶礼膜拜的时候,一连串挑战却接踵而来。在平静而晴朗的物理学太空中挂着两朵乌云:一朵和黑体辐射实验有关,另一朵和以太漂流实验有关。另外,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也有力地冲击着经典物理学的大厦。爱因斯坦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涌现出来的闯将。爱因斯坦还在少年时代,就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追赶光线的人,而他关于光线的想法引出了狭义相对论。他又设想“假如吊索断了,一架升降机坠入深谷,里面的乘客会有什么感觉”,这个想法导出了广义相对论。科学理论的发展,不是拆了旧房盖新房,它更像登山一样。创立一个新理论就像登上一座高峰,视野扩大了,原来隐蔽着的东西被发现了。原有的理论仍然历历在目,只是显得小了,成了广阔视野中的一小部分。他在登上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的高峰以后,没有满足,没有停顿,他环顾四周上下,看到宇宙间无比壮丽的景色,拍拍身上的尘土,又准备攀登新的高峰——统一场论。这是相对论的第三阶段。他希望把引力场和电磁场统一起来,而且希望这统一的场能够解释量子力学所不能解释的问题。
爱因斯坦最反对这样的科学家,他们“拿起一块木板,寻找最薄的部位,在容易钻孔的地方,钻上许许多多孔”。他把自己的“钻头”对准统一场论上最厚最厚的地方,希望把电磁力和引力统一起来,给物质结构一种统一的解释。他也知道统一场论不会在自己手里完成。可是他认为,“在科学上,每一条道路都应该走一走。发现一条走不通的道路,就是对于科学的一大贡献。科学史只写某人某人取得成功,在成功者之前探索道路,发现 此路不通 的失败者统统不写,这是很不公平的。那种证明 此路不通 的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就让我来做吧”。他给比利时王太后伊莉莎白的信里是这样写的:“留给我的事情是,毫不悯惜自己,研究困难的科学问题。那个工作迷人的魔力,将持续到我停止呼吸。”爱因斯坦是这样写,也是这样做的。他在神圣的好奇心的驱使下,又勇敢地深入探索宇宙。他探索了几十年,直到最后一息。他在生命弥留之夜,在医院的病榻旁还放着一叠统一场论的未完成稿,准备翌晨醒来再继续演算。爱因斯坦对统一场论的探索,正是他一生追求真理的那种毫不气馁的热情和顽强性格的写照。
生活就是追求真理。正像德国剧作家莱辛说的:“对真理的追求比对真理的占有更为可贵。”爱因斯坦在勤奋的工作中,在追求真理的探索中度过了一生,他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
【注释】
[1]靳建设.概念比中清,是非辩中明[J].物理教师,1993,12.
[2]本文为作者于2004年在全省高中物理教师教学研讨会上所作的专题报告部分内容。
[3]本文为作者为高三学生高考物理第二轮复习所做的专题讲座报告。
[4]靳建设.含电容器直流电路问题的分析[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6,(3).
[5]靳建设.轻绳拉力做功的分析[J].物理通报,1999,12.
[6]本文为作者在2002年西北师范大学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班上的研讨交流报告。
[7]靳建设.实验技术创新是推动物理学科教学发展的动力[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5,6.
[8]靳建设.素质教育新教案(高二物理)[M].北京:北京西苑出版社,2001.
[9]本文为作者于2010年西北师范大学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班课程教学研讨会上的交流发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