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科学探究的实施,关键不在于形式,而在于体现科学探究的本质特征,要防止探究式教学走入误区。当前,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实施科学探究,有以下几种误区应当注意矫正:
1.探究就是学生动手做实验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科学,实验教学是物理学科教学自身的特点,也是学生探究并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应该在合理的环节和预定的计划中完成,并在计划和动手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探索精神和探究能力,但不是所有的科学探究都要经过实验,有些物理知识本身无法用实验来探究。学生动手实验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但不是惟一的方式。
首先,理论探究也是常见的探究。在物理学习中虽然有比较多的内容需要通过探究来学习,但是也有不少探究活动属于理论探究,这与数学中的大多数探究相似。理论探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在研究两个电阻并联时,总电阻与各电阻之间的变化关系时,就可以设计理论探究活动。
其次,单纯的动手做实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时,往往要进行实验,但是单纯的动手做实验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究。例如,有的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时,将实验的目的、原理、器材、实验步骤、实验表格、注意事项等全部事先写在黑板上或做成PPT,要学生按照要求一步步进行实验。这样的教学设计虽然有学生的动手实验,但在整个活动中学生只是按照教师或文本的指令进行操作,是一种“照方抓药”式的机械操作,充其量只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习惯和操作技能,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
2.探究必须包含七个要素
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包括七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物理教学应有计划地安排经历七个要素全过程的探究,但是不能期望在每个知识点的学习中都经历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不要求全、牵强,使探究形式化、僵固化。
3.每一个知识点(或每一节课)都要进行探究(www.xing528.com)
探究式学习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教师讲授、学生听讲(授受式学习)也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两者应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所有的教学内容和每一节课都进行探究是一种行而上学的做法,也不符合教育的经济性原则。
4.学生分组讨论就是探究
认为分组讨论就是科学探究是典型的表面化倾向。分组讨论,对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互相补充,确实有着独特的优势,对探究问题能达到相互补充、促使观点统一、理解全面的目的,但是这种单一的组织形式往往会弱化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甚至会出现人云亦云的现象,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基础知识差、探究能力差的学生产生严重的依附心理和自卑心理,淡化参与意识,必然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最终只有少数学生能够胜任和对科学探究产生兴趣,自然违背了科学探究是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初衷。
对于难以理解的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习题或实验设计等,探究教学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比较好,但必须注意克服该形式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教师的讲解和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没有反映相应物理知识特点的合适问题,没有保持思考力水平的理性思维,讨论就会流于表面化,并不能导致真正的问题理解,而且会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
5.探究式学习不需要教师的指导
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应该特别强调教师适时的、必要的、有效的指导,以追求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包括增进对世界的认识和学生探究素质的不断提升,从而使学生的探究实践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只让学生探究而不需要教师的讲授等指导是一种极端的倾向,不可取。探究式教学同与之并列的其它教学方式是在相辅相成中共同发生作用的,探究式教学应在与传统教学的融合中进行。没有探究,教学就失去了现代的生命力;若失去了传统教学的底蕴,失去了其它教学方式方法的辅助,探究也就成了一个空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