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正确地处理好三维教学目标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
有效教学,首先取决于教学目标的确立是否有效。要确立有效的教学目标,教师应正确处理以下三方面关系:
(1)正确处理好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
首先,“双基”不应再是过去那种“繁难偏旧”的“双基”,而是新课程所呈现的与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必备的知识与技能。“双基”是三维目标体系的核心,是其他二维目标发展的基础和载体。后两者,着眼于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和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这是新课程培养目标中的新内涵,其实现应统一于“双基”学习的过程之中,不应游离其外。显然,倘若忽视“双基”,就会使教学失去底线,学生的发展就会底基不牢;倘若仍然囿于“双基”,现代教学意义的实现就不完整;若是把三维目标做简单加法,教学就不可能高效。一句话,三维目标必须统一起来,完整把握,既不能偏废,也不能割裂。
(2)正确处理本体性目标与渗透性目标的关系
由于强调了教学目标的多维性,有的课变得有些让人眼花,甚至有些虚无飘渺。“双基”教学一旦缺失其核心地位,教学就随之失去重心。此外,现在提倡学科之间整合,有的物理课就变成“四不像”了。教学从过去的“以教材为中心”,异化为对教材“蜻蜓点水”,甚至游离于学科教材之外,大搞与其他学科渗透,让听课者不知听的是哪门课程。固然,那种“埋头只种自家田”的学科本位型教学要改革,但“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园”式的流失学科课程本体性目标的教学更要坚决反对。因此,学科之间的渗透,要讲求自然、有机、适度。
(3)正确处理预设性目标与生成性目标的关系
课堂是学生的知识与智慧生长的地方,教学过程就应该是计划与变化的统一。新课程提倡教学要注重过程、注重实践、注重探究、注重个体经验的建构、尊重学习的个性化等等。这就牵涉到对效率与效益关系的认识和把握。过去“双基本位”的教学,我们更多强调的是在一维目标的达成上追求单位时间内的大容量与高密度,以提高效率。现在,我们应当在追求三维目标达成的基础上,讲求教学的广度和厚度,在讲求高效益的基础上追求高效率。我们评价一堂课的教学,绝不能只看教学计划是否完成,更要看学生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实际生成的质和量;不能只看教师教了多少,更要看学生实际学了多少;不能只看教学终点的绝对高度,而要看由起点到终点的相对高度。
目标,是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的核心。带着什么样的目标观走进课堂,就决定了带给学生的将是什么样的课堂。走进新课程,重构新课堂,我们必须满腔热情,同时又充满理性。
2.如何认识知识与技能和过程与方法的关系
知识与技能和过程与方法的关系实际上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结论与过程的关系,与这一关系有关的还有学习与思考、接受与发现、掌握与感悟、学会与会学、知识与智力、继承与创新等关系。
从学科本身来讲,“过程”体现物理学科的探究过程与探究方法,“结论”表征物理学科的探究结果(概念原理的体系)。二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什么样的探究过程和方法必然对应着什么样的探究结论或结果,概念原理体系的获得依赖于特定的探究过程和方法。如果说,概念原理体系是学科的“肌体”,那么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就是学科的“灵魂”。二者有机结合才能体现物理学科的整体内涵和思想。物理学科的探究过程和方法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学科的概念原理体系只有和相应的探究过程及方法结合起来,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既有肌体又有灵魂的活的物理学科认知结构,才能使学生的理智过程和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与提升。
从教学角度来讲,所谓教学的结论,即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获得的结果;所谓教学的过程,即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毋庸置疑,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必须重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即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争论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所以,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
从学习角度讲,重结论即重学会,重过程即重会学。学会,重在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解决当前问题的能力,是一种适应性学习;会学,重在掌握方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新信息以及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是一种创新性学习。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学生在学校获得的知识到社会上已远远不够用,人们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的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正因为如此,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当然,强调探索过程,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这同时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表面上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的、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而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付出的。
但是,我们也要防止过程的泛化,防止过程与方法目标出现“游离”的现象。由于“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的目标,是以往课堂教学所忽略的新要求,因而一般教师设计这类目标的意识不强,有些教师是有明确的意识,却在设计和操作中明显地出现了“游离”现象:游离于知识与技能目标之外,游离于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之外,游离于学生发展之外,从而使过程与方法的价值丧失殆尽。下面这个案例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www.xing528.com)
【案例】 蝴蝶的启示
有人发现已裂开一条缝的茧中蝴蝶正在痛苦地挣扎,他于心不忍,便拿起剪子把茧剪开,帮助蝴蝶脱茧而出。可是这只蝴蝶却因身体臃肿,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不久便死去了。蝴蝶必先在痛苦中挣扎,直到把翅膀练强壮了,再破茧而出,才能飞得起来。省去了过程看似为其免除了痛苦,但结果却是适得其反。学生的学习不也是这样吗?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那种程度,于是便有了掌握知识却不思考知识、质疑知识、批判知识、创新知识的“好学生”。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
3.如何在教学中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教学中的体现,其实质就是关注人。关注人(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关注学科(关注知识与技能和过程与方法)也是教学中一对至关重要的关系。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它表现为乐学与学会、会学的关系;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它表现为教书与育人(教知识与教做人)的关系;从教学的角度来说,它表现为认识与情感的关系。
学科教学的重心在学科还是在人?关注学科还是关注人,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过分关注学科,过分强调学科的独立性和重要性,是学科本位论的反映。学科本位论把学科凌驾于教育之上,凌驾于人之上,学科成为中心,成为目的,学校教育、课堂教学成为促进学科发展、培养学科后备人才的手段,这种只见学科不见人的教育观从根本上背离了基础教育的基本性质和神圣使命。物理学科教学一定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它意味着:
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孔子曰:“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学生对学科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一切必须为我们教师所关注,这种关注同时还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用心施教,不能做学科体系的传声筒。用心施教体现着教师对本职的热爱,对学生的关切,体现着教师热切的情感。
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当然,这也要求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完善自己。
总之,关注人的教学,才能使学科教学同时成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从而真正实现人的发展。
总之,“知识与技能”是以建构学生的智能结构为价值取向,旨在培养学生能够认知周围世界,能够解决现实世界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期盼在对学生进行知识学习及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走进人类智慧的殿堂,让学生与先贤圣哲进行超越时空的对话,体悟人类的智慧成果,形成学生对人类智慧的完整的认知图景。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必须具有的科学品质——“求真”。目标维度将“知识”与“技能”并重,将改变教学活动的知识与能力相分离的现象,将使教学活动由接受性学习向应用性学习转变,将成为学生个性成长的动力系统。
“过程与方法”是以建构学生的方法论体系为价值取向,旨在促进学生理解学习过程、获得学习方法,进而感受人类文明的辉煌,激发学生寻求人类进步的方法论因素。关注“过程与方法”将为教学活动注入新的内容,将为学生充分实现主体性学习提供机会,将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方法上的积累与支持。关注“过程与方法”是培养创新型人才不可忽缺的教育要素,它将成为学生个性成长的操作系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以建构学生的心理内核为价值取向,旨在塑造学生内在的心理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所反映的是一个人的心理倾向,它标志着一个人的社会化水平,它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理由。它关系到一个人的人生品位与追求、情感世界、审美情趣、道理良知、心理容量、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方式,也关系到一个人对自我的角色认知。由此可见,在目标维度中,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塑造人心、培养道德,指导学生形成有良性的人与社会关系的有效途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成为了学生发展的心理平台,它将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定向系统。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并非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统一于人的个性成长中,并且它们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终极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