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维教学目标是开放的、动态发展的、主体的目标。目标的开放性确定的四个要素是:(1)全面完成对学生教养、教育、发展的三大任务;(2)满足学生学习兴趣,尊重学生学习需要;(3)人文精神的渗透;(4)利于教师自身教学个性的发展。
教学目标是动态发展的,即预设性目标与生成性目标的整合(预设性发展与生成性发展)。一方面要挖掘学科教材中蕴含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确定性、静态、共性);另一方面要注重开发课堂教学中生成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不确定性、动态、个性因素)。
教学目标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个性本身就是教学目标,三维目标实现了由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到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的根本转变。个性化的学习是新课程理想的教学境界,更是教学要达到这一境界的必由之路。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学会制定学习目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2.三维教学目标是一个多元、分层、互动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说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而不是三种类型。三个维度指的是同一事物的三个方面,如同一个立方体都有长、宽、高三个维度—样,课程目标也有三个维度。学生学习任何知识和技能都要运用—定的方法,不管是好方法还是不好的方法;都要经历一个过程,不管是主动探究还是消极接受。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总会伴随一定的情感和态度,不管是积极的情感还是消极的情感,不管是敷衍的态度还是认真的态度;总会有一定的价值取向,不管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所以说,三维课程目标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而不是独立的三个目标。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完成了—维目标再落实另一维目标,它们是联系在—起的,就像拿一个立方体,不可能只拿起“高”而不拿起“长”和“宽”一样(王敏勒)。总之,三维目标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统一指向人的发展。知识与技能是实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是连接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桥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高度升华。三维教学目标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中,要学会学习,能运用科学方法,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科学态度。根据最短木板的水平决定了最终的教学效果的“木桶效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忽视任一维度目标,必然导致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偏颇,使得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落空。(www.xing528.com)
三维目标中任一目标都不能脱离整体而单独存在,缺失任一维度都无法筑成完整的教学金字塔。其中,知识与技能目标只有在学习者的积极反思、大胆批判和实践运用的过程中,才能实现经验性的意义建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只有伴随着学习者对学科知识技能的反思、批判与运用,才能得到提升;而过程与方法,只有学习者以积极的情感态度为动力,以知识与技能目标为适用对象,才能体现它本身存在的价值。苏霍姆林斯基曾经精辟地指出:“只有当知识在变为个人信念,变为人的精神财富,从而影响到他生活的思想方向和劳动、社会积极性及兴趣时,知识的获取过程和知识的深化过程才能成为智育的要素。世界观的形成乃是智育的核心。”
3.三维目标不是均等存在的。人的发展是三维目标的整合,缺乏任一维度,都会使发展受损,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三个维度的目标对人的发展的贡献是等值的。因此,着眼于人的发展的教学要根据各学科的特殊性和学生的原有基础有所侧重。所谓的三维目标,应该是一个目标的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互相孤立的目标。对其理解,可以准确地表述为“在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重在智能的提升,这是学生发展的基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重在人格的塑造,这是学生发展的动力;而“过程与方法”重在把握上述两个维度目标达成的途径与策略,这是提升智能和塑造人格的必由之路。目标的三个维度各有侧重,又互相贯通,构成一个相互融合,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实施素质教育做出了教育目标的新定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