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中学生物理学习方法分析

高中学生物理学习方法分析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人的需要及其分类,国内外心理学家进行了许多研究,其中影响较大的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指使生命财产有保障和避免危险的需要。马斯洛认为,这7种需要按由低到高的层次排列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有的学生的求知欲长期偏离课业,造成学习成绩下降。尽管如此,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中,附属的需要仍然是经常起作用的一种需要。

高中学生物理学习方法分析

1.需要及其种类

需要是一种意向活动,表现为人对一定客观事物的渴求和欲望。需要是人的行为的原动力。没有需要,就没有人的一切活动。满足需要既是一个人行为的出发点,又是行为的归宿。需要与人的情感、意志、动机、兴趣等有密切的关系,而意志是由需要引起的用以调节行为、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一定的动机和兴趣则直接产生于一定的需要。

关于人的需要及其分类,国内外心理学家进行了许多研究,其中影响较大的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马斯洛认为,人有以下7种基本的需要:

(1)生理的需要。这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要,具有自我和种族保存的意义,主要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指使生命财产有保障和避免危险的需要。

(3)归属与爱的需要。这是一种社会的需要,其中包括与他人建立一定的关系,为群体和社会所接纳,给予他人或接受他人的爱,建立一定的友谊等。

(4)自尊的需要。指自信、自尊、自重和为他人所尊重和重视,希望自己能胜任所担负的工作。

(5)认知的需要。属于学习的需要,指渴求知识、理解和探索。

(6)审美的需要。追求秩序和美。

(7)自我实现的需要。指满足自己发展与成长的需要,希望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在能力,取得成就,并从中获得满足。

马斯洛认为,这7种需要按由低到高的层次排列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当人们在试图满足某一层次的需要之前,必须先满足较低层次的需要。例如,当学生不能满足归属与爱的需要以及自尊的需要时,就不可能产生强烈的认知的需要。显然,这一结论对于我们的教育和教学是很有启发的。

2.中学生的学习需要

学习需要是社会和教育对人们的学习要求或个人从事某种活动的需求在学习者头脑中的反映,是学习活动的基本动力。学生基本的学习需要或学习内驱力有以下3种:

(1)认知的需要

认知的需要是学生渴望认识、理解和掌握知识,阐明和解决问题的需要,即一种求知欲。这种需要,一般是从好奇的倾向萌发的。不过,好奇只是潜在的而非实际性的需要,只有当人意识到新奇信息与自己的认知结构有差异、不和谐、有矛盾时,才有可能产生消除这种差异或矛盾,使认知结构重新达到和谐认知的需要。(www.xing528.com)

绝大多数中学生都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在倾向性和稳定性方面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一些学生对任何看起来新奇的事物都好奇,但没有比较明确的方向。有的学生的求知欲长期偏离课业,造成学习成绩下降。还有的中学生对新奇事物只满足于表面了解,不爱动脑思考,提不出问题,也没有疑问,因而就不能上升为认知的需要。

(2)自我提高的需要

自我提高的需要是学生希望通过自己的才能和成就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这种需要与认知需要不同,它不是把需要指向活动任务本身,而是把在活动中取得的成就看作是赢得相应地位的手段。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越高,自尊的需要就越容易得到满足,因而自我提高的需要主要是由自尊的需要派生出来的。

在班级中,能力水平高、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常常被树为榜样,得到同学的羡慕,于是他们的自尊需要就会得到满足。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他们会加倍努力学习,表现出高度的学习积极性。而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常常对自己在班级中所处的地位不满意。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他们也会努力学习,以便赶上或超过目前成绩较好的学生。

(3)附属的需要

附属的需要是学生为获得教师和家长的赞许而努力学习的一种需要。教师和家长的赞许不仅是对学生行为或活动结果的肯定评价,而且也是一种情感上的激励。附属的需要可以被看作是由归属与爱的需要派生出来的。产生附属的需要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教师和家长在情感上具有依附性,希望得到来自于他们的爱。于是,为了实现情感上的依附,学生就会自觉地努力学习,使自己的行为符合教师和家长的期望和要求。附属的需要在小学阶段表现最为突出,上了中学这种需要的强度有所减弱。尽管如此,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中,附属的需要仍然是经常起作用的一种需要。

3.在课堂上如何激励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1)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价值

教学实践表明,只有当学生了解知识本身的地位和价值,才有可能把“要我学”的要求转化为“我要学”的学习需要。教师越能在教学中具体阐明知识的意义,就越能使学生产生获取知识的愿望。

(2)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

在教学中使学生产生认知需要的关键是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有一定困难、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问题情境使学生意识到新知识与自己原有认知结构的矛盾,进而产生解决矛盾、实现认知结构平衡的学习需要。合适的问题情境应具有一定的难度,并且要有一定的新异性。新异性强的问题情境对学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能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当人的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很难产生强烈的认知需要。所以,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教师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对学生寄予殷切期望,就能有力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需要,发挥学生的潜能。其中,关键是引导学生树立信心。信心是一个人在活动中对自己成功把握的主观估计,是一个人在学习和工作中取得成功的重要心理条件。信心是在成功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必须帮助学生得到在学习上不断取得成功的体验。当学生在学习上有了进步,哪怕是小小的进步,也要予以鼓励,使学生增强信心、奋发进取。如果学生不断地经历成功的体验,必将使他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这种做法,是将满足认知需要与满足自我提高需要、附属需要结合起来,使学生从多方面产生学习的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