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合作学习已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在课程改革实践中运用。但是纵观课堂实践过程,我们必须看到,合作学习方式在操作层面上确实还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来自教师指导方面的,有些甚至是很严重的,如不及时纠正,有可能产生错误导向。从目前情况看,主要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一)形式化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些老师不能正确理解合作学习的要旨,只把它当成一种课堂教学的插花点缀,在课堂上过一会儿用一次(有人听课更甚),以显示课堂形式的多样和课堂表面气氛的热烈。这样的合作学习实在是一种形式主义的东西,是一种典型的无效学习。
(二)教师提出问题不当,难易无度
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恰当地提出问题,而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想象,不加思考,随意提出问题。这样问题太容易,没有讨论价值,答案是书中现成的,俯拾即是。讨论的问题太难,又使学生不着边际,结论胡诌八扯,耽误了学生的学习时间,降低了学生的讨论兴趣。
(三)教师不能正确把握合作学习时间,达不到应有的讨论效果(www.xing528.com)
一般情况下,教师所提出的讨论问题的难易程度,应和所给的讨论时间成正比。难一点有价值的问题,应多给点时间,反之则少给点时间。这样既保证讨论的有效性,又不至于浪费时间。但在课堂实践中往往又不是做得很好,多数情况是讨论时间给得不够,使学生显得匆忙、凌乱,来不及形成较完整的答案,就又被老师打住进行其他内容。之所以这样做,从主观讲,还是老师对新课程的理念理解不到位,害怕学生的讨论话题超出了教材内容而难以把握评判。从客观讲,主要是怕耽误教学时间。如何做到恰到好处,还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究、摸索。
(四)学生知识层次的差距,参与的积极程度不同,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
搞好合作学习有几个重要因素,即成员间的相互信任、有效沟通和相互间对讨论同一问题的共同责任等。也就是说,好的合作小组,应该有共同的知识基础,共同的合作学习积极性,特别是能够互相信任、积极配合去完成共同的任务。但我们的学生实际却不是这样,我们的课堂合作学习小组往往是按座位就近搭配分组,很多老师还特别注重搭配结合,这样的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往往就不是一个平等的关系,而是一个依赖的、主从的关系,即知识基础好、表达能力强的同学,就成了小组的主帅,自觉不自觉地包办了一切,代替了一切。而那些“学困生”也就自觉不自觉地成了陪衬、附庸,甚至一言不发,即使发言,不是语无伦次就是不着边际,这样的合作学习效果肯定是最差的。
(五)重复不变的讨论形式和人员分工,降低了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是有限的,同一形式使用的时间过长、次数过多,就会失去新鲜感,降低学习兴趣,这是一种很简单的常识。但在我们的课堂上,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有很多合作学习小组甚至一学期都不改变形式,加上班额过大,教师难以全面顾及,使有的合作讨论就完全失去意义,个别同学将讨论变成了玩耍、嬉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