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的启动、发展、变化和结束在时间上连续展开的程序结构”。戏剧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根据戏剧教学目标和要求,考虑学生的生心发展特点,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戏剧知识,提升语文能力、完善人格、陶冶情操,生成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
教学过程既复杂,又多元。其复杂性,体现在教学过程不仅在认知领域,也在心理领域,甚至又涉及社会等其他领域。其多元性,体现在诸多精彩纷呈的过程设计。我国传统语文教学过程设计有很多重要的经验,从黎锦熙的“三段六步式”到朱自清的“四步教学法”、叶圣陶的“阅读教学程序”,再到魏书生“六步法”、欧阳代娜和钱梦龙的“建构法”等,无不体现语文教育理念的发展和进步。
戏剧阅读教学过程设计要遵循语文教学过程设计的一般规律。
(一)发挥学生主动性
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我们积极探索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以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为设计起点,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在教学过程设计始终要贯彻执行。
1.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相比较于被动式接受学习而言,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能明确有意义学习的目标,坚持执行已制订的学习计划。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学生会积极尝试利用各种思考模式、学习策略,去解决问题。在学习活动进行中,也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元认知”知识的建立,进行自我监控与管理,并做出相应的调整。同时也能保持较强的情感内驱力,提升自我效能感,获得愉悦且积极的语文学习体验。
2.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相比较于个体学习而言,有相同的教学目标,有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互助、合作学习。合作学习要充分发挥学习小组中每位成员的作用,小组成员之间要保持积极有效的沟通,相互促进和提高。合作学习要重视学习小组的集体智慧,体现集体力量,对学习效果进行集体反思和评估。合作学习不仅能取得“1+1>2”的学习效果,还能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3.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相比较于传统讲授式学习而言,学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疑问或假设出发,提出问题,并以科学的理论、正确的方法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与提升,培养了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探究学习,是一种主体自我建构的学习方式,在探究学习的过程设计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获得充分发展。
总结而言,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仅能满足不同学习风格需要,还可以丰富和提升学习者的经验,构建知识框架,完善认知策略,丰富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是有效教学的途径。在戏剧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贯彻好此原则。
(二)协调预设与生成
教学设计的预设与生成,这是教师需要面对的永恒主题。教学过程的设计离不开预设,也不可缺少生成。预设与生成,是矛盾辩证统一的两个方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良好的教学预设,是教师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充分、准确、科学把握,是对学生学习情况和学习特点的精准分析,是对教学方法的正确选择。从而教学预设要做好充分的计划准备工作。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若盲目地全盘按照教学计划进行,就不可避免地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从而使教学走向机械。教学的生成,就是体现了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实现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教师要把握好以下两个原则:
1.有效生成离不开科学预设
教学的生成不是杂乱无章、随意而为,必须根植于语文课堂,在教学进程中与教学情境中展开。在戏剧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学进行科学预设是设计最基本要求。无论是语文戏剧课堂需要达成怎样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需要,提供哪些最适合的戏剧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哪些是学生“一望便知”的内容、哪些是学生“再望也不知”的内容,哪些环节需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大胆思考,哪些问题超出他们现有知识水平,需要提供“支架式”的补充知识,促进他们“跳一跳,摘桃子”。在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教师既要站在高位全盘考虑,又要尽可能对重要教学环节反复思考。
只有经过科学预设的戏剧课堂,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戏剧知识的兴趣,才会确保戏剧教学内容集中、戏剧教学过程全面展开,才能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戏剧课堂中得到渗透,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戏剧教学有效生成。(www.xing528.com)
2.科学预设不能确保有效生成
语文课堂有效进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科学预设无论多么精心、准备如何充分,也不能确保教学有效生成。如何实现有效生成,这还需要教师扎实的知识结构体系,包括学科知识、心理学知识、教育学等知识,再加上教师的教育机智和良好心态,鼓励学生思考、探究,并且勇于、乐于接受学生的质疑。
戏剧教学课堂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机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总会有学生提出超出自己教学设计范围的问题,也难免会有个别学生对教学内容有疑惑甚至质疑。但由学生提出来的超出教学设计之外的问题,却是教学有效生成的切入点。在对教学过程充分、科学设计的基础上,教师要敢于、善于抓住课堂上学生思维的火花,从课堂上学生疑惑或质疑处入手,抓住这个天然的生成动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语文课堂上进行理性思考,开展讨论交流。
我们要避免机械地执行教学过程设计,哪怕是最科学、最完善的教学过程设计,一旦忽视了过程之中的生成因素,只会使得戏剧教学课堂死气沉沉,缺乏活力。同时,我们也要避免为了“生成”而“生成”的刻意行为,否则使教学过程处在无序状态,难以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
(三)体现文本特殊性
因戏剧文学体裁自身的特殊性,在戏剧教学过程中,要把戏剧当作戏剧来教、要把戏剧教得像戏剧。所以,在戏剧教学过程设计中,教师也要充分考虑戏剧教学过程的独特性。
1.导入要充分
纵观语文教材,无论是必修还是选修教材,戏剧选文都是节选剧作的冲突、高潮部分。这是限于语文教材篇幅以及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不得已而为之。然而节选的戏剧课文,天然就会存在一道屏障,给学生阅读造成困难。学生对戏剧的开端、故事发生的背景、人物之间的关系,事情起因等相关阅读信息都不是很清楚,可能会失去阅读兴趣,甚至畏难而退。这也是学生不爱读剧本的一个关键原因。
所以,在戏剧教学过程中的导入环节,对作者及剧本主要内容的介绍,就显得至关重要,不仅要帮助学生读懂剧本,更是要激发学生学习戏剧的兴趣。好的戏剧课程导入,往往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2.结束要延展
同样是因为戏剧选文的节选特点,我们不可能在几节语文课堂上,就让学生完整、彻底地体会该作家及其作品的魅力。我们也要避免“一叶障目”、盲目贴标签,让老师课堂讲解完全代替学生对剧本的个体理解。甚至因教学设计的不充分,造成学生一知半解。
因此,在戏剧教学过程设计中,课堂收束设置就显得尤其重要。我们要精心考虑,以戏剧课堂上最后结尾作为新的起点,鼓励学生去阅读完整的剧作,去探究该剧作家其他的作品,去进行比较阅读、进行探究阅读。
3.信息技术利用要充分
因为学习时间和空间有限,语文教学情境就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然而,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很好地帮助教师改变这种局限。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声音、形象、色彩、光照等,展现了教师本人无法呈现的历史、生活、人物。在声、影、光、电的技术中,能让学生更好地体悟教学内容,拓展思维,进行联想和想象,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从感性到理性,融知识、乐趣、生动、思维等为一体,最终提升语文的教学效率。
戏剧艺术融合了“歌、舞、画、乐”等多种艺术。如果只进行剧本文学性欣赏,我们就不能完整、全面地进行戏剧艺术审美活动。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带领学生感悟戏剧的“舞台”魅力,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欣赏剧本。
但是,在戏剧教学过程设计中,我们也要摆正信息技术的位置,既要充分发挥其优势作用,鼓励学生善于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自主、探究学习,又不能过分依赖而改变了语文教学的本来面貌。我们要牢记,戏剧课堂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是为了实现戏剧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核心素养的建立,而不是流于形式,仅为了增加教学过程中的生动性和乐趣,避免课堂热闹起来后,却失去了“语文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