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文教学:注重感悟和理解,强调感性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语文教学:注重感悟和理解,强调感性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运用。与以往大纲相比,课程标准更加关注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性,强调语文对学生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要求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感悟。语文教学要处理好感性与理性的关系,纠正过度阐释倾向,重视感性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以感悟作为理解与探究的基础。

语文教学:注重感悟和理解,强调感性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体验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正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运用。与以往大纲相比,课程标准更加关注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性,强调语文对学生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要求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感悟。

所谓“感悟”其实可分为“感”和“悟”两个心理过程。

“感”即“感触”“接触”,这个过程以文本的细节和局部为对象的。但这个过程是过渡性的、引发性的,阅读者的心理流向即刻向“悟”的方向发展。所谓“悟”,就是由表及里,见微知著。这里所谓的“表”“微”,就是文本的细节和局部,这里所谓的“里”“著”,就是文本的意义整体。感悟就是从对文本的细节与局部的感知导向对文本整体意义的领悟、把握的复杂心理过程。

传统阅读观认为阅读是一个接受和反映文本的过程;感悟的阅读观认为,阅读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在感悟论的阅读视野里,文本的意义来源有两个,一个是文本自身,另一个是读者已有的认知和经验。由此看来,阅读理解实际上是在文本各部分之间、在文本和读者经验之间积极建构意义的过程。

那么,感悟的阅读观对语文教学有什么意义和启发?或者说在语文教学中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相应教学策略

要先读后教。感悟,乃由感而悟,先感后悟。因此,语文阅读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对作品文本有所“感”。教学的起点应该是学生接触语言文字,是学生对文本的感知体验,是学生独立自主的阅读。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感知文本,让学生感性地揣摩课文、触摸语言、体验情感、感受形象。在课堂上要保证学生阅读的时间,引导学生专注地、潜心地阅读课文,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并让学生真实记录自己的初始阅读体验。要强化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提出问题,并根据学生的阅读体验来调整教学思路。(www.xing528.com)

课堂教学中,常常见到这样的情形:老师布置学生在预习时“熟悉课文”,上课伊始稍稍检查预习情况便开始讲解课文,或组织学生围绕预定的问题展开讨论,在课堂上根本不给时间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感知文本。而实际上有不少学生在预习中并没有真正用心去熟悉课文,在这种情形下匆匆开展的阅读教学活动便没有了“起点”,也忽视了必要的阅读体验和阅读过程,其效率自然是低下的。

要重视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语文教学对作品意义的探究、阐发,不仅要结合对文本具体内容的感受和体验来展开,更要以把握文本的整体意义作为目的。

在新课程的语文课堂中,有一种流行的做法: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读。这一做法,从表层看似乎体现了对学生学习选择权的尊重,是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被重视的表现;而其实质上却是忽视了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以偏概全,随意肢解课文,违背了感悟的规律。因为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有机的生命整体,其局部总是存在于整体之中的,对一篇作品的阅读感悟必须尊重文本的整体性,重视文本的结构效应。阅读教学应注意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本,要注意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要把握好文本解读的“度”。“悟”乃由感而悟之,合“感”而悟。感悟虽从文本的细节和局部出发,但它着眼于文本整体的意义。文本整体的意义就是一个“度”,它在赋予的同时又制约着文本局部的意义。当任何对于文本的阐释逾越了文本整体意义的制约而随意发挥时,便是空泛的毫无意义的过度阐释。语文教学要处理好感性与理性的关系,纠正过度阐释倾向,重视感性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以感悟作为理解与探究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