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现代学校的课堂,我们需要把眼光拉远一点,重新思考一下“学校”是做什么的,“课堂”是怎么回事。通俗地讲,学校是集中培养人才的所在,是指导学生成长的地方,是学生集体学习的场所。而课堂则是所有规划具体实施的载体,是教育真正发生的地方,是学生通过学习达到自我发展的理想选择。这里的主体是学生,这里的主要活动是学习。
显然,学习是主体意识不断觉醒、提升的过程;是内在潜能不断被开掘、激发的过程;是视野不断拓展、开阔的过程;是知识不断积累的过程。从事物发展规律的角度去考虑,在这个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这个事物发展的内因,起决定性的作用;而教师——这个事物发展的外因,只能通过学生这一内因起作用。所以说,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这一内因产生强大的渴求欲,并在过程中一直以积极的态度去进行,那么这样的教育才会是成功的教育,这样的课堂才能是高效率的课堂。我们就把这样的课堂称为“自主的课堂”。[1]
“自主”是学生的一种状态。“自主的课堂”可以从这么几个角度去理解:对于将要发生的课堂,从情感的角度讲,学生具有浓厚的兴趣;从理智的角度讲,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从心理发育角度讲,学生具有天然的好奇心。所以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学生的态度是主动的、积极的,学生是蓄势待发的船,是拉满弓弦的箭。
这样的状态是学生天生会有的吗?或者是能够持续拥有的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就需要教师的能量,发挥教师的威力,这就是所说的创造自主的课堂。
教师在激励学生学习的时候常常强调知识的重要性,用大而空的道理对学生讲要有本领,将来要用过硬的本领为社会做贡献等。古代社会时用“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来劝勉读书人,就是明显的证明。用远大的目标激励学生这一点很重要,确实应该先让学生树立这样的理念。但仅仅有这一理念,并且永远用这一招来吸引学生,时间长了肯定会产生疲劳感、厌倦感。所以应该进一步让学生明白所学知识的作用和意义(当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会有实际作用),同现实生活、生产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产生知识有用的切实感受。(www.xing528.com)
除了用价值观引导学生外,教师更应该用知识的趣味性吸引学生。客观事物本身是奥妙无穷、充满美感的,教师应尽力挖掘,从而达到不仅给学生压力,更给学生魅力,让学生感觉知识不仅是可敬的,还是可亲的。
贴近学生,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创设情境,尤其是设计每一节课的导语,非常重要。好的导语会使学生跃跃欲试,这正应了人们常说的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再辅以过程当中恰当地点拨、适时地引导、真切地鼓励,自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培养健全人格,保护学生个性,是促进学生自身积极、主动发展的前提。素质的形成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内化过程,内化的不可代替性决定了教育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应着力构建自主的课堂,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状态中高效率地学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