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文教育特点的正确把握

语文教育特点的正确把握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正确地把握这个特点,要注意两点:一是重视语文实践,二是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三)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语文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汉语的书写形式是平面结构的方块字,其构造复杂,笔画种类繁多,组合样式丰富;汉字有形有音有义,是形音义的综合体;汉字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注重整体把握和语感规律,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

语文教育特点的正确把握

(一)语文新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正确地把握这个特点,要求注意两点:一是重视语文课的人文性价值,二是注重作品内容的多元解读。

1.语文课的人文性价值

语文新课程的性质表明,语文新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性。这种丰富的人文属性必然会对学生的精神世界——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因此,语文教学应该十分重视语文课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应该注意选取那些积极的、活泼的、健康的、精神情感价值含量高的作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多多受益,以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2.作品内容的多元解读

不同于自然学科类课程内容的是,语文新课程的人文性内容,主要是那些具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学生对于这些内容的解读,虽然也有一致的时候,但总的来讲,在很多时候,由于个人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理解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这种解读、体悟或感受是多元的。这是必然的、完全正常的。

(二)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正确地把握这个特点,要注意两点:一是重视语文实践,二是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1.重视语文实践

根据基础教育的性质和“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个“基本特点”,一如既往地将中学语文新课程的工具性目标指向学生的“语言能力”——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这个目标定位是毋庸置疑,也是没有争议的。

既然要获得语言能力,就离不开语言实践。诚如前人所说“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语言实践的基本方式也就是听、说、读、写,包括多交际,多读书、读好书和多进行写作实践。当然,因为是语文课、是母语课,所以这种实践,不仅限于学校、课堂和书本。正如一句早已为大家所熟知的话所说:“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凡有人群的地方就有生活,凡有生活的地方就有语文,凡有人群和生活的地方就可以学习和练习语言。语言学习机会和学习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www.xing528.com)

过去的语文教学,受传统教育思想、课程认识和办学条件的影响,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一是只让语文实践充当考试的工具,只要求学生读课文、写应试文有关的基本练习,把语文实践弄成纯粹的考试操练,严重忽略了语文学习的本体需要。二是把语文实践理解得过于狭窄,缺乏语文学习的机会意识和资源意识,沟通校内外、课内外和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做得不够,尤其是没有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学生的生活实践、生命体验和精神成长联系起来,语文教学仍然带有强烈的课堂本位、课本本位和知识本位的色彩。三是没有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进行广泛而有意义的阅读,忽视“厚积薄发”或“博览群书”。“厚积薄发”或“博览群书”是语文实践的基础。没有广泛而有意义的阅读就没有语文实践。

2.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新课程实践性很强,并不是只要求实践操作。语文学习涉及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逻辑、文章、文学的知识,甚至是有关历史、文化、人生社会、自然和思想、政治、道德、情感等各个方面的知识。

学习和了解这些知识,对学生的语文实践,也具有良好的指导和帮助意义。但是,语文新课程“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过去有一种认识,以为学生的语文能力是由语文知识迁移、转化而来。按照这种认识,越来越多的教材和教师,从学科知识体系出发去建构语文教学思路:先把系统的语文知识分解成若干个“知识点”,并把这些知识点分布至不同的学年、学期和单元,再按照知识要求去寻找课文做“例子”,并编写“导语”“提示”“习题”“练习”;例子用来说明知识与原理,习题的操练是为了巩固知识、培养能力。以为这样,久而久之,知识也掌握了,能力也形成了。

实际上这是一种本末倒置、头足倒立的以别人的经验(人类的公共知识)为“触媒”的形式训练,而不是一种根植于学习者个人经验(有待进入公共知识系统的个人知识)的实践教学。

中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生长过程,实质上是不断进行听说读写实践并将这种“言语行为”最终内化为个人“言语素养”、形成个人“言语经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积极吸收、顺应、同化别人的经验(各种语文知识)以加速个人的经验建构,也是必要的。但是,在这里,个人的言语行为和经验是第一位的,他人的是第二位的;个人的经验、活动是能力、素养形成与建构的先决条件和基础,他人的经验和示范(公共的语文知识)只对其起参考、提示、辅助的作用。所以实践主导型的语文教学,有关语文知识的教学,只能是随机的、零星的、辅助式的,而无须刻意追求其完整性与系统性。

(三)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语文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

汉语的书写形式是平面结构的方块字,其构造复杂,笔画种类繁多,组合样式丰富;汉字有形有音有义,是形音义的综合体;汉字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由汉字构成的词汇句子,虽然也都存在着一定的理据,但总的来讲,其语法结构灵活,其思维方式和修辞规则理论模糊;没有丰富的、有规则的形态变化,阅读领悟中的停顿,需要借助经验、直觉、语感,整体把握。

注重整体把握和语感规律,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但相当长一个时期以来,我们丢掉了这个传统,而盛行分析讲解和语法修辞知识传授,用语法修辞知识系统设计安排“训练点”以训练学生理解与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能力,其流弊已是众所周知的。现在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并在实践中切实加以纠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