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语文教育是关于祖国语言的教育。虽然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但汉语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语,所以,语文教育主要是指汉语文的教育。
关于祖国语言的教育称作母语教育。可以说,母语教育活动的出现几乎是和母语产生的时代同步的,因为母语是本民族赖以交流的基本工具。母语的传授与学习就是伴随着本民族以劳动为中心的生活而产生的。所以,语文教育活动可以说是源远流长。但是,在我国,古代教育中并没有以独立的语文新课程为基础的语文教育活动。语文教育活动是混杂于以儒家经典为基本内容的综合性教育活动之中的,是与经学、史学、哲学、伦理学以及其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教育混合在一起的。
因而,对语文新课程性质的理解,必须从我国现代教育的产生以及语文作为一门独立课程的确立去认识。
(一)语文新课程的设立
从我国现代教育的出现看,语文是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而设立的。它虽然经历了从文辞教学到母语学习的变化发展过程,但基于传统的以读经为目的、以“中国文辞”为内容的课程历史是极其短暂的。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推进,学习本国语言即母语的教育很快就成为这门课程的发展主流。因此,准确理解语文新课程的性质,一定要认准:语文教育即母语教育。
(二)语文新课程的定名
我国基础教育中,关于母语学习的课程使用“语文”这一名称,以及这一名称的根本内涵,有两个最为权威当然也应当是最为准确的解释。这也是我们认识语文新课程性质的重要依据。
1.叶圣陶先生的解释(www.xing528.com)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而且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为标志的中国语文教育的奠基者和开创者之一,是使用“语文”课程名称的倡导者。
叶圣陶先生的解释具有重要意义:第一是印证了我国基础教育中语文新课程发展的这一段重要历史。从旧时代的国语、国文教育转为中国的语文教育,表明我国的母语教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第二是阐明了“语文”这一名称的基本内涵。“语文”就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语文教育就是语言教育,这两个概念的内涵是一致的。这就为我们准确认识语文新课程的性质奠定了极其重要的基础。第三是交代了确定“语文”名称的根本原因。语文教育必须“听”“说”“读”“写”并重,从而保证学生语文素养的协调发展。
2.张志公先生的解释
张志公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关于“语文”课的定名,他也做了更为详细的解释,而且对当时的想法做了比较详细的描述。他认为关于原来的“国语”和“国文”,经过研究,认为小学和中学都应以学习白话文为主,中学逐渐加学一点文言文;至于作文则一律写白话文。总之,在普通教育阶段,这门功课应当教学生在口头上和书面上掌握贴近生活实际、切合日常应用的语言能力。
张志公先生的解释,不仅对“语文”名称的使用及其内涵做了进一步的阐释,而且也印证了叶圣陶先生的解释,是我们认识语文新课程性质的又一个重要依据。
两位语文教育家的权威解释,主要是为我们阐明了这样几个问题:第一,语文就是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是二者的合称;第二,语文教学既要重视书面语言的学习,也不能忽视口头语言的学习,要“听”“说”“读”“写”并重;第三,语文新课程要教学生的是贴近生活、切合日常应用的语言。
毫无疑问,语文新课程的母语教育属性由此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