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学生”的含义
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学生,就是以人为本,以发展学生个性为主旨,以让学生学会学习为根本目的,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是追求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真正的主人翁地位和作用,从而引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实现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和谐发展。
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学生的具体内涵,包括学生个体或集体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提出并确定学习任务的权利,采用自己喜欢或习惯的方式进行独立、合作学习的权利,对共同学习的同伴进行自主选择的权利,对练习和作业进行自我设计和自我选定的权利,对学习结果和课堂学习状态进行评价的权利,对课堂作业拥有自主设计和选择的权利。
(二)为什么要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学生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真正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自觉学习的过程。这个学习过程就其实质来说,是自觉、自愿、自由的。但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自主性的弊端,具体表现如下:
1.诵读不足,分析介入太快
学生对阅读文本的感知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判断,教师就很快地安排讨论、交流、分析,导致学生被动认知,其结论是无根据的。
2.讨论不足,分歧消失太快
当课堂出现不同“声音”时,教师或主观裁定,论定是非,或迅速给出正确答案,尽快结束分歧。学生思维根本展不开,思维能力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
3.自主不足,包办指令太多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什么,怎么样来学,学习的状态、质量如何,基本是由教师主宰。即使是质疑的环节,言语也要有所暗示,学生基本没有自主的权力。
以上几点总结起来即是“过程”展开不足,“结论”得出太快,从而失去了学习过程的本质意义。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介入了更多外在的或盲目的力量,将教师所理解的发展道路和方向机械地强加给每个学生,这就偏离了学生的本性。在这种教育情境下,学生学习的心智需求丧失殆尽,他们不再是学习的主体,不再体验到学习的内在价值,不再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长此以往,学生“在心理上和精神上越发萎缩,缺乏冲动,只拥有某种机械的才能来代替生动的思想”。
(三)怎样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学生
在“和谐高效思维对话”课堂建设活动中,一种新的语文课堂——自主课堂成为激活学生思维、浓化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新课型。自主课堂是在“以学生为中心来设计教学”这一现代教学设计理论的核心思想指导下,遵循以学定教的教学原则,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反复研讨“和谐高效思维对话”课堂教学要旨,由多个课堂教学案例提炼而成的。下面以自主课堂来说明“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学生”的实施策略。
1.自主确定学习任务和目标
所谓“自主”确定学习任务和目标,并非任由学生随心所欲,而是要由教师引导学生遵循一些原则和方法。根据《课程标准》精神,学习目标的确定要考虑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体到某一篇文章,教师要提醒学生捕捉一些重要信息,要参考单元教学要求,要分析文本在单元中的地位与作用,要考虑文本自身的内容、写法及文体特点,要结合课后练习中的设题等,从这些信息中提炼出教材编者、文本作者的想法和意图。整合自己具备的阅读和情感积累以及对文本的初步感知和所遭遇的学习问题,自主确立学习内容和目标。
应该承认,学生刚开始时可能不适应,确立目标不那么合适,而且可能浪费时间。这就需要教师充当好一个组织者、指导者的角色。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作用就是做适当的方法引导,再辅以平等的商讨对话。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质量,确保任务和目标确立科学。教师一定不能“包办”,要相信学生,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肯定会总结规律、提高能力。为了少走弯路,在学生自主定标的基础上,可让他们先在小组内交流、修订,再到班上交流、补充、校正、完善。
2.自主选择学习方式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学要在更多的环节上,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落实。
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每个人都可以利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学习尽可能多的知识。在研读课文的时候,教师应该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习惯的或者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选择自主学习,自己查阅工具书、资料,自己阅读文本,独立思考问题;可以与自己喜欢的学习伙伴一起合作探讨问题;可以在小组内各抒己见,共同讨论研究问题,也可以与教师交流对这个问题的看法,选择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对一段语言文字的理解,既可以朗读,也可以默读,还可以讨论;既可以背诵,也可以表演,可以边读边画,还可以展开想象,学生有自己的理解的方式,“选择”也应该是每一个学生不同的选择。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这样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才能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3.自主选择学习同伴(www.xing528.com)
小组合作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广泛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个体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互通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方法与过程,师生间和学生间多维互动、小组讨论、分析与交流,在交流中反思、补充,在碰撞中提升思维质量,智慧共享,使自己的理解更加丰富与全面。
习惯上,这些合作同伴都是由教师指定,一般是以固定的学习小组为合作单位,这样固然可以体现一定的组织优势,但如果教师放手,让学生根据具体的学习情况、具体的学习内容、具体需求来选择自己所需要和喜欢的学习伙伴,允许学生打破空间的限制,让学生自己决定独立学习或选择同桌、好友、教师合作学习,那么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选择学习同伴,教师要引导学生强化“角色”意识。选择不同的学习伙伴,在学习的过程中担当的“角色”以及所起的作用不同;有时是组长,有时是组员;有时是指导者,有时是请教者;有时是志同道合者,有时是辩论对手;有时是发言的主角,有时是观众和听众。无论是哪一种“角色”,都必须做到既要发挥个性特长,又要紧密合作;既要配合,又要竞争;既当老师,又当学生;既有探索,又有交流;既能坦诚地提出自己的思考与判断,也能理解并尊重同伴的意见和权利。
“茶馆式”学习法就很适合学生根据自己“角色”的需要,来选定学习伙伴。学生的自我需要得以实现,学习兴趣自然就浓了,学习收效也就更大。
4.自主选定作业
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兴趣爱好等各不相同,教师在布置课堂练习、家庭作业时,应允许学生在练习的内容、数量、深度、形式上有一定的选择权利,可依据学生学习的基础、接受能力的差异,设计可供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作答的弹性练习,以有利于促进有差异的发展。比如,在作业数量上,体现一定的自由度;在作业的内容和形式上,放手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喜好、特长进行选择。如学习《春》,教师大多只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景象,是不是也可以放手让学生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表达,愿意口述的则口述,写一首小诗或编几句美句,画一幅有关春的画……这样的作业可使学生在完成作业中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增长见识,形成能力。
5.自主评价学习状态和结果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是新课程实施的要求。实施自主评价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评价的对象:学生个体、小组、群体、自我。
评价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参与度、思维度,对学习方式方法的选择,方法、知识、技能的获取,发展目标的达成度以及学习过程中暴露的不足等,也就是主要评价学习主体性发挥是否充分。
评价的方式:可以划分有效的学习小组,一般以4名学生为宜,组长是实施自主评价的组织者、监控者。制订小组评价标准,设立小组评价档案,结合实际进行有效的评价活动;也可以搭建活动平台,实施自主评价。比如设立“一课一评”活动,把每节课最后的3—5分钟留给学生,按照评价标准和设定的内容由学生一一做出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
评价结果的呈现: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除了分数和等级外,还应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客观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
(四)把学习过程还给学生应该注意的问题
1.创设和谐氛围,关注不同“声音”
教师必须创设生动、开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激发自主探索的欲望,让学生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思维空间中尽情地呈现自己的思维和判断,尽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教师的一个微笑、一声赞语,甚至一个轻微的颔首,对学生都是一种莫大的肯定和激励。
和谐氛围的营造还表现在对不同“声音”的关注上。所谓不同“声音”,就是指学生对文本、教材编者,对师生的观点提出的个性化解读和质疑。对待这样的“声音”,教师的搁置冷处理或者表现漠然都会打击学生创新思维、主动求索的积极性,所以更要给予保护和激励,学习过程才会出现思维撞击闪烁的火花。
2.重视文本诵读,巧设问题情境
诵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琅琅书声永远是语文课堂最动听的声音。教师必须给学生尽量多的时间和机会,利用各种方式阅读、感知、品味文本,从而形成语感。
朱熹曾经指出,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为学生创设一个好的问题情境,选准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教师要善于建构严密的思维区间,让学生形成合理的推断,通过巧妙的设问,使学生心中产生疑窦,从而引发积极的思考,最终由学生自主解决面临的问题。教师的启发诱导应该带有牵动性,“牵一发而动全身”,让学生获取的知识成为继续发现问题获取新知的起点和手段,形成新的问题环境和学习过程的循环。
总之,构建自主课堂是把学习过程还给学生,是落实“和谐高效思维对话”课题思想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当然,强化学生的主体性,并不等于弱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相反,教师的谋划和设计,是把学习过程还给学生、成功实施自主课堂的关键。在做课堂设计时,设计的问题要注意发散与开放,实施的操作要强调综合和实践,设计的环节需摒弃繁杂与程式。教师在课堂上要敢于取舍,整体着眼,减少环节。教学内容不必面面俱到,教学结构不需完整,更不必完善。讨论的论题宜大忌小,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余地。教学过程中要彻底摒弃教学内容的程式化及教师语言的程式化,一切着眼于学生的疑惑及需要。教师还要善于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从学生身上获得信息并及时调整原有的教学思路,增删原定的教学内容,真正实现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学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