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生活环境影响人们的生存状况一样,教育环境对教育活动的影响也是如此。一个学科的教学必须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进行,语文也不例外。而语文作为基础教育中的主要学科,它有着自己的学科教学特点和课堂教学环境。
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处于一种误区中:重教师教授,轻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教师通常在不自觉中取代了学生的主体位置,学生等同于听讲、抄写、记忆,教师等同于讲解、灌注、考试、评分。课堂上学生少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处于被动学习的境地。即使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较好、学习态度认真的同学,也存在运用能力不强、创造精神不强、自信心不足等问题。再加上课业负担重,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这种状况何谈素质教育、主体教育呢?实践证明,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环境是可以达到素质教育、主体教育目的。应当彻底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片面传输教学模式,尊重并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情境,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索、发现、创造的机会,真正参与学习过程,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语文课的实践性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与创造性就更加突出。
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实现这一新课程理念必须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教师、学生和课堂教学环境三大要素的相互协调,而课堂教学环境又可以折射出一个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教学模式。在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环境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
(一)民主性与平等性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以下简称《课标》)提出的重要理念和行动口号,要落实这一重要理念就必须创设一个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即尊重学生个性与精神世界,使每个学生都有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让学生能够自由、自主地思考,无顾忌地发表见解,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充分展示自己的认识活动。在充满民主气氛的心理环境中,真正体现陶行知所希望的境界:“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场所。
(二)开放性与自主性
《课标》中提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开放既包含了教学形式的开放,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开放,也包括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教学途径的开放。开放的教学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实现多样性的教学,让学生拥有更大的自由度。开放性的教学环境有助于开展批判性的研究,鼓励好奇心与冒险精神,倡导发现和探索,为一切超越常规的标新立异、奇思妙想甚至是“荒诞离奇”提供生长的土壤。
《课标》中还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因此,教师应建立一种自主性的课堂教学环境,给学生自主阅读、自主体验、自己思考、自己研究的时间和空间。自主性的课堂教学环境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激发思维,锻炼能力。(www.xing528.com)
(三)合作性与互动性
《课标》中提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会合作”这就表明在教学中教师要建立一种合作性的课堂教学环境。在合作性的教学环境中,可以使学生对自己产生积极的情感,提高自尊心,学会从他人角度看待问题,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有利于培养学生交际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和语文素质。
《课标》又提出:“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从这些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创设一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环境。在互动的教学环境中,个体会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以刺激个体间的反省思考,从而完成知识的建构。
(四)激励性与多元性
《课标》提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激励是一种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正强化。激励的氛围鼓励标新,倡导立异,强化破旧,推崇布新。时时、处处都能受到激励和赞赏,学生就会经常体验到轻松感、快乐感和成功感,从而增强自主性和自信心,不断获得创新的巨大动力。
《课标》又提出:“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这里就强调了评价的多元性。多元性评价的课堂,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张扬,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真正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