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技巧

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技巧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师要做一名研究型的教师,应该不断研究教法和学法,根据教与学的规律进行教学,课堂的效率才能提高,学生也才能学有所用。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过程中,能够形成一定的能力和方法,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提问方式,转变教学方法,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目的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原动力。

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技巧

高效课堂的实现关键在于教师。总体上说,以学习为中心,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与其他教学资源,而不受备课本和教参所奴役;以学生为中心,能一切从孩子出发,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不是旁若无人地自弹自唱;以尊重为基础,能当好“学习共同体”内“平等中的首席”,而不是高高在上主宰一切;以问题为纽带,能组织自主性、探索性、合作性的学习活动,而不是仅会传输表演;以需要为准则,能珍视并灵活地运用好一切生成性教学资源,而不是机械地程序性运作;以发展为主旨,能实施多维度、多元化、激励性的教学评价,而不是用批评和埋怨制造压抑。

教师要做一名研究型的教师,应该不断研究教法和学法,根据教与学的规律进行教学,课堂的效率才能提高,学生也才能学有所用。

对学生来说,只能是以知识传授知识,以智慧启迪智慧,以能力培养能力。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高质量地完成教学目标所规定的学习任务,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较好的发展,每个学生都能在愉悦中学习,在合作中进步,在欢乐中成长。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过程中,能够形成一定的能力和方法,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语文课强调每个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和行动都处于积极状态,从而使学生获得运用语文的能力,这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在课堂上要使每个学生都活动起来并不容易。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提问方式,转变教学方法,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语文教学如果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就可以有效地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及运用语言的能力。

(一)提高教师的知识加工能力

教师要对知识(教学内容)就进行理解、组织和变换。教师不仅要深刻理解教学内容,还必须有组织知识的能力,即分析知识的要点,厘清各要点间的逻辑联系,确定哪些知识是基本的,哪些知识是由基本知识推导出来的,从而把握知识的整体结构,能用概念图、知识树、关系表等方法加以描述。在呈现知识的过程中会采用语言、模型、图示、演示、录像、课件、学件类多媒体教学手段等多种方法,以适应不同知识内容的教学需要和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学习需要,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教师要在对学生实际、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设计总体的教学进程,它包括确立教学目标、确定达到目标的基本思路、教学内容以及评价教学效果的方法,设计具体的教学组织形式(小组合作、个别学习、班级授课、大组讨论、质疑解答等),设计师生沟通的方式(如呈现信息的形式、启发学生的策略、探测学生的内部经验结构的途径等)。设计方案的实施过程,要十分注意预测学生在课堂中可能出现的反应,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反应随时调整教学方案。教学设计及其调整能力的高下,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分析、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加工、对各种教学策略的熟悉和掌握密切相关。

(三)提高教师的主题沟通能力

教师要围绕教学主题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洞察和理解学生思想。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口头和书面的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借助其他方式来传递教学信息的能力。这种表达能力只有和理解学生思想的能力整合,才能产生师生相互沟通、有效交流的效果。要紧扣教学目标,围绕教学主题,从学生的表达中进一步理解他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为什么会这样想,是出于怎样的思路,有什么潜在的观念,是否恰当,不足在何处,症结在何处。通过对提问、作业、实验、讨论、问题解决等观察和分析,推论教学的效果,及时沟通、引导,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提高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www.xing528.com)

这是指教师组织课堂活动、维持教学秩序的能力。教师既要能够有效组织学生参与多种教学活动,又要能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处理影响教学效果的各种行为,诸如学生不能集中注意力、态度不当、缺乏效率观念、缺乏独立自主地参与等。教师要制定出明确的课堂规则,说明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并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执行。要善于综合应用各种策略解决教学过程产生的各种问题,关注差异,培养自己机敏、迅速而准确的判断和反应能力,使自己富有教育机制。这种教育机制,源于教师宽厚扎实的知识准备、敏锐的观察、灵活的思维和果敢的意志,也源于教师教育经验的积累、自身人格魅力的塑造和对学生的了解和爱。

(五)提高教师的实践反思能力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监察自己的各种教学实践活动,对它们的合理性(目的性和规律性的统一)和所产生的效果进行评价和反思,以调整教学设计、改进教学实践的能力。它既包括教学后记式的总结反思,又包括对教学中师生围绕教学主题所进行的沟通活动的评价,也包括对教学组织活动的评价;既包括对教学实际情况及效果的监察,又包括根据这些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策略和教学实践所做的进一步分析,这种及时的评价和深入的反思是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4]

(六)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果。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然而,有不少学生觉得其内容单调、枯燥、复杂,毫无兴趣。因此,挖掘生活中的语文因素,加强目的性教育,让学生从熟悉的情境中领悟语文的奥妙,从而产生学好语文的浓厚兴趣。这也是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良好途径和学好语文的关键。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目的的教育。学习目的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原动力。要想让学生学好语文,就必须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和学习目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和必然性;让学生知道语文知识对自己将来成就事业会带来很大的帮助。只要学生明确了学习语文的目的所在,让他们产生一定的压力和求知欲,就能对语文的学习产生推动力。融洽的师生情感是提高语文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初中阶段的学生,自尊心逐渐增强,渴望得到尊重。师生之间只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才能建立起友好关系,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

要做到这一点,老师首先要深入了解、关心他们每个人的家庭背景与他们的心理活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思想、感情和心声,才能深刻体会学生们的要求,才能达到师生感情的交融。老师既是学生的老师,又是他们的好朋友,是可信赖的人。走进生活,让学生与语文亲密接触。语文教育已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已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通过课内课外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从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同时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社会责任感和学好语文的紧迫感,从而对语文产生了强有力的推动力,也使学生对语文学习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单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上下功夫还是不够的,要解决语文知识之间联系,还应充分利用直观素材。“直观”有时能够直接说明问题,有时能帮助解决问题,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的兴趣。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的共同活动。从数量上说,教师要少讲;从质量上说,教师要精讲;从内容上说,学习易懂的要略讲。整个教学活动,教师既要注重知识的系统传授,也要注意给学生想、说和练的机会,要尽可能让学生参加实践操作活动。仅有教师的讲解,没有学生的亲自操作,学生获得的知识还是比较肤浅的,只有让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实践操作,运用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才可能使所有的学生获得比较充分的感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加强直观素材的训练,还要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不断获取知识。

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入迷才能叩开思维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让学生体会到情的感染、爱的激励,让他们用愉快的心情去学习语文,才能提高语文能力。

(七)加强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陶行知先生曾说:“与其把学生当作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地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的宝藏。”与其越俎代庖、事必躬亲,不如交给学生“几把金钥匙”,以培养他们自我管理的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