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过程实际就是学生学习的过程,这种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或引导下的主动学习。因此,考察一堂课是否高效,关键是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度。那种教师滔滔不绝,学生默不作声的课堂,肯定不是高效的课堂,因为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学习,教师实施的是传统教学方法。真正高效的课堂,学生是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的,教师的作用仅仅是在引导学生学什么、怎么学习、如何学习上。学生的活动强度体现在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和用眼上,也体现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上,即主动参与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具体方法就是解放学生的手、嘴、眼、耳、脑。在文化课中,主要表现在学生动手、动脑、动嘴的活动量上;在体育课中,主要表现在学生运动量的大小上(常用脉搏和肺活量来衡量);从学生能力发展上来看,主要体现在学生思维的活动训练上。
一般而言,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师、同学的互动学习中,认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解决的办法,积极主动发言,学生的活动强度就大。而那种只带“录音机”(耳朵听)、“摄像机”(眼睛看)的同学,活动强度就小。因此,教师调动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强度,是高效课堂的重要保障。提高学生学习活动强度的有效手段就是将学习目标转化为一个学习的任务,并将任务问题化,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探究、去体验、去领悟。教师设置问题要具有开放性、思辨性,不能简单地设置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问一答式”的问题,更不能是“对与否”“是与不是”的判定式问题。(www.xing528.com)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一位教师在口语交际课中,以“我喜欢的卡通”为题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教师向学生依次发出三问:“你喜欢什么卡通?”“你为什么喜欢卡通?”“你喜欢卡通的程度有多深?”当学生就这三个问题交流完后,教师顺着第三个话题,发出第四个问:“当有的同学沉迷于卡通时,请你以家长或老师的身份去做该同学的工作,你将怎么说?”一个简单的问题,将“喜欢”卡通转入“迷恋”卡通,由卡通的好处,转入卡通的害处,学生的角色也发生变化,由学生转为家长或老师。问题一变,学生的身份发生了变化,思维也发生变化,看待问题的立场也随之变化,这种变化,让学生正确理解了不管什么东西,都是利弊共存、利害相生的,好的东西也不可过分迷恋;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了教师和家长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这样的问题设置,具有较好的开放性,让学生有话可说。同时,通过问题设置,让口语交际的话题逐步深入,既训练了学生的言语能力,又培养了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可谓一举两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