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的课程总目标第六条明确规定:“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在表述第四学段(七至九年级)阶段目标时仍把“识字与写字”放在首位,其中前两条要求是: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会写,并指出要“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课标》的这些刚性规定是对初中阶段字词教学内容的详细解说,同时也表明了字词教学在初中阶段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如果说语文是各学科的基础,那么积累词汇便是基础之基础,因为它不仅是发展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前提条件,而且是提高知识层次和文化水平的重要途径。中国历来都有重视识字、写字(古代字与词基本是一个概念)的教育传统。《说文解字》中有:“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周代的贵族教育就教授有关汉字结构的六书知识。秦朝实行“书同文”,丞相李斯编写字书《仓颉篇》以正形,后成为童蒙识字课本。汉武帝时儒学兴起,对文字要求非常严格,据《说文解字》载:“尉律:学童十七以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史。又以八体试之,郡移太史并课,最者以为尚书史。书或不正,辄举劾之。”魏晋以降,坊间塾师精心选编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启蒙读物成为流传久远的优秀识字教材,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影响。今天,我们要提高国民文化素质,首要任务还是解决他们识字、写字的困难。
汉字是世界上一种独具特色的古老文字,以前人们认为它难认、难记、难写,但随着语言文字学理论研究的深入,对它的科学性认识越来越深刻。识、写汉字的过程其实是一种发展思维、锤炼心智、涵养性情的过程。(www.xing528.com)
不仅如此,古今汉字承载的信息丰富,极具文化价值。它的超地域性,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在历史上发挥过维护国家大一统的积极作用;就其形体而言,书写汉字早已发展成为一门独具审美情趣的艺术——书法,其方正规整的特点,滋养着国人的刚直质朴、内敛含蓄的人格品性。诚如龚嘉镇先生所言:“汉字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它不仅是记录中华文化的书面载体和全体中华民族的交际工具,而且本身就是中华文化中极富人文性的重要内容,全世界的华人都对汉字有着与生俱来的强烈文化认同。”
由此看来,字词教学在语文性质工具论时代自然备受重视,就是在当前新课标背景下也不应被我们所轻视,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正确运用语言文字,也涉及能否培养其深厚的人文素养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不少语文教育名家均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例如韩军老师便认为语文课首要的是上成文字课;于漪老师说:“语文课就得咬文嚼字,该教的语文知识就得让学生掌握,通过对语言文字理解与应用的扎扎实实的积累,提高语文能力。”记得当年笔者初上讲台时,几位教育前辈就曾谆谆告诫:语文教学的根基是字词教学,各种教改活动要勇于开展,但千万不可舍本逐末,忽视或放弃字词教学啊。现在想来,仍觉获益匪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