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言积累对语文学习重要意义解析

语言积累对语文学习重要意义解析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0年以后,教育部两次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都提出了要重视语言积累的意见,但是在当下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大多数语文教师仍然将发掘课文的文化教育价值或掌握语文知识、方法作为教学的重中之重;而引导学生主动积累课文语言,最大程度实现课文语言的内化始终难以成为课文教学的重点。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课程特点、课程目标和教学建议各部分反复六次提到了语感培养。

语言积累对语文学习重要意义解析

2000年以后,教育部两次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都提出了要重视语言积累的意见,但是在当下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大多数语文教师仍然将发掘课文的文化教育价值或掌握语文知识、方法作为教学的重中之重;而引导学生主动积累课文语言,最大程度实现课文语言的内化始终难以成为课文教学的重点。原因何在?主要是我们的语文教师对语言积累的重要价值缺乏必要的认识。与此同时,现代语文教学理论对语言积累问题也没有开展过系统深入的研究。

为什么我们要强调语文课程中语言积累的任务,语言积累对语言能力发展究竟有什么重要作用?

(一)语言积累的数量是决定一个人语文能力的关键要素

我们都知道,词汇量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基础,掌握的词汇越多,其语言水平越高。词语的运用离不开句子,掌握的句型越多,语言表达能力就越强。所以,语文教学最有效的教学手段就是将课文中规范的词语和句型存入学生的语言仓库,最大限度地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自20世纪初语文独立成为一门学科以后,清政府颁发的第一部课程标准《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就规定:初等小学堂学生5年背诵经典总量101800字;高等小学4年背诵总量115200字,9年小学教育学生语言积累的总量达217000字。参照古人的文言文教育经验,如果现代学生有10万字左右的语言材料积累,那么学生语文水平可以有非常明显的提高,而厚实的语言积累可以有效促进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当然有不少学者和教师认为当下语文教材中真正达到文质兼美,值得学生背诵的课文少之又少。这其实是另外一个问题,需要改进的是语文教材选文的标准,但并不能因此成为语文课忽视语言积累的理由。

(二)大量的语言积累能帮助学生熟悉并掌握汉语语言规则(www.xing528.com)

学生积累语言的同时也在熟悉并掌握汉语语言规则。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在学习语言、运用语言,但生活中吸收并运用的是口头语言,与规范的书面语言有着一定的差异。书面语言表达更加严谨,用词更加准确、文雅、丰富,对句子组织的连贯性、条理性、多样性要求更高。生活中习惯使用的以词语、短句为主的大白话,如果改成书面语言表达,就有许多新的词语和句型需要学习。在词语选择、词语搭配、句子的选择和组织等方面有许多新的运用规则需要熟悉和掌握。我们的目的是熟悉句型,丰富学生语言积累。语文教学的重点不是让学生理性认识课文语言中所包含的语法规则,而是让学生熟悉并掌握现代汉语丰富多样的词语和句型,扩大词语和句型积累,熟悉语言规则,积累语感经验,促进学生语言表达水平的提高。

(三)语言积累能够丰富学生语感经验

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如果语感的能力具备了相当高的水平,在实际应用中就表现为:接触语言文字时,会产生正确的、多方位的丰富的直感;在阅读时,不仅能快速、敏锐地抓住语言文字所表达的真实有效的信息,感知语义,体味感情,领会意境,而且能捕捉到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而语感能力差的学生,接触语言文字时,在运用日常的分析理解手段之前,仅能领略其所承载内涵的一鳞半爪;甚或曲解其意,难得言辞之要领。

语感是一种经验色彩很浓的能力,涉及学习经验、生活经验、心理经验、情感经验等。语感的突出特征是快速感受,将复杂的心理感悟浓缩于一瞬间,从表面看已省略了条分缕析的中间步骤。但语感并不是不可捉摸的虚无缥缈的东西,也不是天生的资质,与其他语文能力一样,是靠长期反复实践得来的。在长期接触语言材料的过程中潜移默化,顺其自然,语感也会提高;而有意识地加强科学的训练,能促使语感进一步形成。虽然语感的发生十分迅速,有时几乎与视觉、听觉同步,即一听到、看到就能对语言文字产生多层次的感受,但总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比如,读到一个写景的妙句,总需先感知字面信息,看到字,组成词,连成句,知其所言;再由独有的词的组合,追溯内在联系,发觉潜藏的信息;然后由词的音韵、节律体味句子的气势,有词句表达的意象,在心理描摹出其形色状态,领悟其意境情感,如观形色、如闻声音、如知滋味,方得窥其妙也。这是就某一次语感实践的心路历程而言,其中或有交错,大体如此。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课程特点、课程目标和教学建议各部分反复六次提到了语感培养。

语感只能靠学生大量的朗读、背诵积累起来。就像拉小提琴要有“乐感”,乐感好,琴就拉得准,节奏感强;乒乓球运动员要有“球感”,球感好,打起球来就能得心应手。乐感、球感怎么来的,当然是拉琴拉出来的,打球打出来的。练习的时间与“乐感”“球感”的好坏通常是成正比的,当然教练的指导很重要,可以帮助学习者少走弯路,但绝不可能替代学习者的实践操练。同样道理,学习者语感的形成,当然也是大量阅读、大量写作,在反复练习中积累形成的。教师讲得再多,分析得再透,没有经过学生亲身的阅读、表达实践,也不会形成语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