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通货紧缩的危害往往被人们轻视,并认为它远远小于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威胁。然而,通货紧缩的历史教训和全球性通货紧缩的严峻现实使人们认识到,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一样,会对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危害。
1.加速经济衰退
通货紧缩导致的经济衰退表现在三方面。第一,物价的持续、普遍下跌使企业产品价格下跌,企业利润减少甚至亏损,这将严重打击生产者的积极性,使生产者减少生产甚至停产,结果社会的经济增长受到抑制。第二,物价的持续、普遍下跌使实际利率升高,这将有利于债权人而损害债务人的利益,而社会上的债务人大多是生产者和投资者,债务负担的加重无疑会影响他们的生产与投资活动,从而对经济增长造成负面影响。第三,物价下跌引起的企业利润减少和生产积极性降低使失业率上升,实际就业率低于充分就业率,实际经济增长低于自然增长。
通货紧缩发生时,全社会总物价水平下降,企业的产品价格自然也跟着下降,企业的利润随之减少。企业盈利能力的下降使企业资产的市场价格也相应降低。而且,产品价格水平的下降使单个企业的产品难以卖出,企业为了维持生产周转不得不增加负债,负债率的提高进一步又使企业资产的价格下降。企业资产价格的下降意味着企业净值的下降和财富的减少,通货紧缩的条件下,供给的相对过剩必然会使众多劳动者失业,此时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的状况将使工人的工资降低,个人财富减少。即使工资不降低,失业人数的增多也使社会居民总体的收入减少,导致社会个体的财富缩水。
3.分配负面效应显现
通货紧缩的分配效应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来考察,即社会财富在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的分配,以及社会财富在政府与企业、居民之间的分配。从总体而言,经济中的债务人一般为企业,而债权人一般为居民。因此,社会财富在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的分配也就是在居民和企业之间的分配。
企业在通货紧缩的情况下,由于产品价格降低,企业利润减少;而实际利率升高,使作为债务人的企业的收入又进一步向债权人转移,这又加重了企业的困难。为维持生计,企业只有选择筹集更多的债务来进行周转,这样企业的债务总量势必增加,其债务负担更加沉重,由此企业在财富再分配的过程中将处于更加恶劣的位置。如此循环往复,这种财富的分配效应不断得到加强。
4.可能引发银行危机
与通货膨胀相反,通货紧缩有利于债权人而有损于债务人。通货紧缩使货币越来越昂贵,这实际上加重了借款人的债务负担,使借款人无力偿还贷款,从而导致银行形成大量不良资产,甚至使银行倒闭,金融体系崩溃。因此,许多经济学家指出:“货币升值是引起一个国家所有经济问题的共同原因。”
拓展阅读12-6(www.xing528.com)
治理通货紧缩的国际经验
一、“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美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几次典型的通货紧缩,对经济影响程度最大的一次发生在1929—1933年“大萧条”时期。在此期间,美国物价下降了27%,货币数量年均递减10%,银行数目减少了42%,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下降了30%。
1933年3月,罗斯福就任总统以来,主要采用了凯恩斯和费雪的政策主张,通过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帮助经济走向增长。一是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政府通过发行巨额国债,加强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赤字占GDP比重由1933年的4.5%上升到1936年的5.4%,并将财政扩张政策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二是增加货币供应。1934—1937年,M2重回增长,年均增速达到9.1%。同时,建立联邦存款保险制度,以遏制金融恐慌,重振公众对金融业的信心。此外,赋予美联储公开市场操作职权,并购进银行持有的政府债券,以增强银行体系信贷创造能力。三是加快结构调整,以促进经济增长。出台农业调整法,控制过剩农产品生产、增加农民收入;调整收入差距,降低低收入者税率,提高高收入者税率,以促进消费增长;采用税收补贴等多种方式鼓励出口。
这些政策对美国经济走出萧条产生了比较好的效果。物价水平从1934年开始止跌回升,国民收入也从1933年的396亿美元增加到1937年的736亿美元。凯恩斯的需求管理理论也逐渐成为西方各国宏观调控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自1991年经济泡沫破灭以来,日本经济增长率骤降、物价持续下跌,并陷入长期负增长。1992年开始,日本GDP增长率从20世纪80年代的年均6.4%下滑至90年代的年均1.5%,并进一步下滑到年均1%的增速。某些年份,甚至大幅衰退,出现负增长。从物价情况来看,核心CPI长期保持零增长甚至负增长。日本的通货紧缩从1998年开始,已持续大约20年,至今还未完全走出通货紧缩的泥潭。
日本政府的反通货紧缩政策主要是以扩大政府财政开支、降低利率等措施刺激经济复苏。一是采取紧急措施。二是积极运用财政政策。三是实行“零利率”政策,增大货币投放量。安倍经济学推动日本经济出现了短暂复苏。2014年一季度,实际GDP增长5.8%。但是受消费税推出、政策效应递减等因素影响,二、三季度经济又重新陷入衰退(分别为-6.7%和-1.9%)。物价也出现了回调,核心物价指数CPI自2014年以来逐月上升,相比上年同期增加了2个百分点。但整体而言,2014年GDP平减指数依然位于100以下,目前并未完全摆脱通货紧缩阴影。
(资料来源:周景彤.治理通货紧缩的国际经验及启示[N].中国经济时报,2015-04-17(01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