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要划分货币层次
在很多国家的货币统计指标中,货币的范畴不仅囊括了流通中的纸币和辅币,并且包括银行存款,甚至包括有价证券和电子货币等。一般情况下,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与货币定义颇为相似但又被排除在货币定义之外,均称为准货币,而通货又只是货币的一部分。可见,货币包含的范围很大很广,因此货币可以划分为许多层次。货币层次划分的目的主要是便于中央银行制定并执行货币政策,有利于宏观经济运行的监测,并在客观上促进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
(二)货币层次划分的依据
关于货币层次划分,各国有各自的划分标准,而且就是同一国家在不同时期的货币层次划分方法也可能有差别。但基本的思路是按照货币的流动性来划分。流动性程度不同的金融资产在流通中的交易成本不同、难易程度不同,从而对商品流通和各种经济活动的影响程度也就不同。按流动性强弱将货币划分为不同形式、不同特性的层次,对科学地分析货币流通状况,正确地制定、实施货币政策,及时有效地进行宏观调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依据是:第一,流动性相对能更准确地把握在流通领域中货币各种具体形态的流通特性或活跃程度上的区别;第二,在掌握变现能力的基础上,通过流动性可以把握其变现成本、自身价格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第三,央行在分析经济动态变化的基础上,能够加强对某一层次货币的控制能力。
(三)货币层次的构成(www.xing528.com)
各国中央银行在确定货币供给的统计口径时,以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为标准,并根据自身政策目的的特点和需要,划分了货币层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根据货币涵盖范围的大小和流动性的差别,把货币供给量家族划分成“三兄弟”。
M0,又叫现钞,是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以外的现钞,也就是居民和企业手中的现钞。M0流动性最强,具有最强的购买力。需要说明的是,西方国家的M0指的是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钞货币,而在我国,银行体系(不包括中央银行)的库存现钞也属于流通中的现钞货币。
M1,又叫狭义货币,由流通于银行体系以外的现钞(M0)和银行的活期存款构成,其中活期存款由于随时可以变现(提取),所以流动性和购买力不亚于现钞。M1代表了一国经济中的现实购买力,对货币流通影响最大,因此,对社会经济生活有着最广泛和最直接的影响。在很多国家,M1是中央银行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变量,是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M2,又叫广义货币,由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钞加上活期存款(M1),再加上定期存款、储蓄存款等构成。M2包括了一切可能成为现实购买力的货币形式。M2不仅反映现实的购买力,还反映潜在的购买力。定期存款、储蓄存款等不能直接变现,所以不能立即转变成现实的购买力,但经过一定的时间和手续后,也能够转变为购买力,因此,它们又叫作准货币。由于M2对研究货币流通的整体状况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很多国家开始把货币供给量的调控目标转向M2。若M1增速较快,则消费市场活跃;若M2增速较快,则投资市场活跃。中央银行和各商业银行可以据此判定货币政策。M2过高而M1过低,表明投资过热、需求不旺,有危机风险;M1过高而M2过低,表明需求强劲、投资不足,有涨价风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