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又号玄真子,浙江金华人。宋濂被朱元璋视为股肱重臣,誉为开国文臣之首。朱元璋建立大明皇朝,朝廷礼乐制度多为他所制定。曾任儒学提举,主管教育,为太子讲经,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浩等。
宋濂年轻时曾受业元末著名学者吴莱、柳贯、黄溍,以学识广博、博览群书而称名于时,在文学、史学上皆有成就。他的散文《桃花涧修禊诗序》、《送东阳马生序》、《大言》等皆是中国散文中的名篇,煌煌“二十四史”中的《元史》即为宋濂主持编纂,其所作甚丰,《宋学士全集》在明代即有刻本。《宋景濂未刻集》、《洪武圣政记》、《渤泥人贡记》、《文原》、《潜溪邃言》等在清代有多种刻本。史称宋濂“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外国贡使亦知其名,数问宋先生起居无恙否。高丽、安南、日本至出兼金购文集”[3]。宋濂于正德中追谥文宪,《明史》有传。
宋濂藏书活动,始自少年时代。据其所著《送东阳马生序》中称: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4]
宋濂晚年作此文,旨在勉励东阳马君则之好学,但同时透露了少年时“遍观群书”、“手自笔录”的藏书活动。明人藏书,手抄为一特点,有的藏书家毕生抄书,乐此不疲。宋濂幼时因家贫而不得不抄书,却为后之藏书活动打下了基础。
青年时期,宋期自金华孝善里潜溪迁居浦江青萝山。其《箩山迁居志》自云:“元重纪至元元年乙亥正月十五日,授经浦江义门郑氏。久之,以其家九叶同居,乃愿卜邻焉。相地于仁义里孝门桥之上,其地直县东三十里,有山日青萝。至正六年丙戌十月二十七H,于山趾建寝室三楹间,缭以周垣,前敞小门。十年庚寅二月二十五日,携家自金华来迁;揭其原日‘潜溪’,示不忘本也。十四年甲午十二月八日,再构前轩如寝室之数,东西荣之属,以次告完;匾曰‘青萝山房’,因旧山而志新筑也。”[5]在此十余年间,宋濂藏书当更丰富。据祁承《澹生堂藏书约·藏书训略》称:“胜国兵火之后,宋文宪公读书青箩山中,便已聚书万卷。”[6]又据吴哈《江浙藏书家史略》引戴殿泗《风希堂文集》卷二《宋文宪公全集序》中说,宋濂“始自潜溪徙浦江,得郑氏藏书八万卷,居青萝山中,日讲明而切究之”[7]。戴殿泗之说,尽管有人以为不确,但戴殿泗(1746~ 1823)为浦江马剑村人,嘉庆元年(1796)中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继又人值御书房,与修《高庙实录》,为学严谨,熟稔浦江人文,所言当自有据。故一般认为,明初私人藏书,可与朱氏诸藩王府比肩者,首推宋濂。(www.xing528.com)
宋濂晚年因长孙宋慎被列入胡惟庸党案,全家被谪往四川茂州,中途病死于夔州。清人戴殿泗《风希堂诗集》卷四《风希堂图后歌》有注云:“宋潜溪自金华迁居浦邑,所居日青萝山房,与义门郑氏邻,藏书最富。余尝至其地,平冈蔓草,片瓦无存,盖自公西徙,宅已全毁矣。”宋濂藏书可能即毁于此时。后宋濂藏书有少数辗转流人清人之手。如宋濂所藏北宋刻本《长庆集》,有黄丕烈《百宋一廛赋》:“庐山《氏庆集》,见取六丁;金华太史,独著精灵。“清钱曾《读书敏求记》卷四叙宋濂所藏《白氏文集》甚明:
乐天自杭州刺史以右庶子召还,排纂其文成五十卷,号《长庆集》。又成《外集》二十卷,自为之序。尝录一部置庐山东林寺经藏院,北宋时镂诸板,所谓庐山本是也。降(绛)云楼藏书中有之,惜乎不及缮写,庚寅一炬,此本种子断绝,自此无有知庐山本者。
予昔从娄东王奉常购得宋刻,卷次与世行本无异,后亦归之沧苇。此乃对宋本校写者,其一之二、五之七、四十三、四十八之五十二共宋刻十一卷。仍同奉常本。十三之十六、二十六之三十、三十三之三十八共十七卷,是金华宋氏景濂所藏小宋板,图记宛然,古香可爱,更精于奉常本,然总名曰《白氏文集》,愈知庐山旧本之为难得矣。[8]
据叶昌炽《藏书纪事诗》称此书后归潘氏滂喜斋。宋濂所藏之宋版书尚有《春秋经传集解》、《史记》、《文选》等,后流入清廷内府,有“金华宋氏景源”藏书印。清丁日昌持静斋所藏宋刊本《群书事林广记前集》卷一、《后集》卷二亦有“宋景濂藏书”印。于此证之,宋源当年所藏之书,其宋代刻本数亦不在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