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历代藏书家一样,元代藏书家中大多数聚书、藏书的首要目的是为了自己读书的需要,尤其是在所谓的“九儒十丐”知识分子地位十分低下、科举人仕之途又被阻塞以后,很多士人对仕途发展丧失了信心,以藏书、读书自娱,并以此互相交游相处。故在记述元代藏书家的材料中,不乏“日以经史自娱”或“以待宾客”、“与之游”之类的记载。亦同历代私家藏书一样,元代藏书家们积藏图书的另一重要目的与用途是延师以教子孙,他们依据儒家传统的道德观念,希冀子孙们好学上进,读圣贤书,达则致君泽民,穷则能善其身。但除此之外,元代一些藏书家在对图书的利用上,观念有了某些变化与更新,这就是从局限于个人和家庭使用向家族化演进,而逐渐向局部的社会化、公益化转变。
家塾、私塾自宋代创办后逐渐得以发展,到南宋后期已成为私家教学与家族教学的主要形式。元代的藏书家在前代贮书延师教子孙的基础上,将家塾、私塾就学的子弟扩大到同姓本族子弟、甚至地方异姓子弟,如藁城(今属河北)董守简(1292〜1346),生将相家而未始豢于贵骄,家法索严,历官枢密院判、浙西宪使、湖广左丞,官至中书左丞。蓄书数万卷,家居教子必延名师,里中孤寒之子亦使就学。[56]另一元代藏书家刘文瑞(1269〜1329),字彦章,衢州开化(今属浙江)人,为小官吏,父除丧,旋弃不更仕,筑书塾,蓄书延名师以教子孙,并吸收地方子弟人塾读书。时郑原善、程琚、张宗元、鲁贞往来读书其中,后郑原善、张宗元皆中进士第,程堀、鲁贞领乡荐。刘文瑞所办塾学,“有书万余卷,客来取书共讲讨”[57]。由此可知,这些私塾为当地子弟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也为乡里培养了不少人才。这种情况在元代藏书家中还很多,如杨维桢为元代藏书家、松江夏土文藏书所构筑的“书声斋”所作记谓夏士文:“岁聘文行之儒为子弟师,六籍子史下及百氏之书凡数千卷”,而庑西之斋,童子“早夜讽诵,声彻行路,因名其斋日‘书声’”[58]。可见夏土文一边藏书,一边办学,规模不小,在学儿童也不少。类似的收书、藏书而兴办私塾、家塾的元代藏书家还有鄞县胡琪、豫章(今江西南昌)胡叔俊、祁门李与廉(1292~1347)等人。[59]
元代一些藏书家不但以自己收藏的图书办家塾、私塾,延师教子孙与本族及地方子弟,有的还将自己的图书提供给当地的书院、县学、府学,甚至直接兴办地方教学事业。下面是一些藏书家用图书办学及捐赠图书给书院、地方教学机构的事例。
和尚子千奴,官至荣禄大夫、平章政小、商议枢密院事。致仕后,“聚书万卷,延名师教其乡里子弟,出私田百亩以给养之”[60]。
名臣廉希宪,至元七年(1270)罢相后,“撤官误以复竹林书院,予书万四千卷”[61]。
蒙古族人只必(1251~ 1301 ),至元十四年(1277)袭职任东平路达鲁花赤,尝出家藏书二千余卷,置东平庙学,使学徒讲肆之。[62]
张炤(1225~1288),字彦明,济南(今墅山东)人。以灭宋功累迁扬州路达鲁花赤,改镇江路达鲁花赤。曾“购书八万卷,以万卷送济南府学资教育”[63]。
普兰奚,出蒙古怯烈氏,以祖功,世封户于昨。父死,普兰溪袭封万户侯。元贞元年(1295),擢任本道廉访使,睹昨之庙学五十年狼籍箫条之景,遂敦谕县尹张孔铸修葺完善,择师立学,县中子弟来受业者日众。又出所藏经史数千卷资籍讲诵,庙学始克完具。[64]
范忠(1256〜1325),字子城,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官至佥江。
注释
[1]许衡《鲁斋遗书》卷七《立国规模》,《四库珍本四集》木。
[2]《元史》卷一二《世祖本纪九》。
[3]《元史》卷八《世祖本纪五》。
[4]《元史》卷九《世祖本纪六》。
[5]《元史》卷一五六《董文炳传》。
[6]《元史》卷九《世祖本纪七》。
[7]姚南青《援鹑堂笔记》卷一七注,道光乙未(1835)刻本。
[8]《元史》卷二四《仁宗本纪》。
[9]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七,中华书局1959年版。
[10]王士点、商企翁《秘书监志》卷六,江苏广随古籍刻印社。
[11]钱大听《补元史出文志》卷一《序》,《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
[12]《元秘·书监志》卷九(题名》,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8年版。又,《元史·百官志》载:秘书监“掌历代图籍并阴阳禁书”。
[13]《元秘书监志》卷六,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8年版。
[14]计有兀勿列的《四擘算法段数》十五部,罕里速窟允的《解算法段目》三部,撤唯那罕答昔牙的《诸般算法段目并仪式》十七部,口可些必牙的《诸般算法》八部。
[15]《元史》卷八七《百官志三》。
[16]《元史》卷一六《世祖本纪一三》。
[17]同①。
[19]详见方建新等撰《中国私家藏书考略《(选录元代部分),载杭州大学古《古文献研究》第二辑,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20]孔齐《至正直记》卷二《别业蓄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21]宋本《滋汉书堂记》,见《国朝文类》卷三一,《四部丛刊》初编本。
[22](元史》卷一七七《张思明传》。
[23]虞集《道园学古录》卷一六《卖闾神道碑》,《四部丛刊》初编本。
[24]《金史·附录·进金史表》。
[25]郝经《陵川集》卷二五,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6]《元朝名臣事略》卷六《总帅汪义武王》,中华书局1996年版。
[27]在元代一百二十七位藏书家中,考取科举的不足十人。
[28]郑元佑《侨吴集》卷-〇《藏书楼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www.xing528.com)
[29]孔齐《至正直记》卷二《十六字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30]黄潘《金华黄先生文集》卷三一(王公(昌世)基志铭》四部从刊初编本。
[31]欧阳玄《圭斋文集》卷一〇《刘公(过)基碑铭》,《四部从刊初编本。
[32]袁桷《清容居士集》卷二八(陈万里基志铭》,《四部丛刊》初编本。
[33]朱佳辑《名迹录》卷三(元故殷处士碣铭》,影印文湘阁《四库全书》本。
[34]《元史》卷一一八《阿刺兀思剔吉忽里传·附阔里吉思传》。
[35]明善《清河集》卷五《廉希宪神道碑》,《藕香零拾丛书》本;刘岳申《申斋集》卷六《读书岩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6]刘岳申《申斋集》卷六《读书岩记》。
[37]吴师道《吴礼部集》卷一二《书垒记》,《续金华丛书》本。
[38]黄溍《金华黄先生文集》卷三七《屏山处土王君琰墓志铭》,《四部丛刊》初编本。
[39]刘仁木《羽庭集》卷六《履斋记》,影印文渊阁《四座全书》木。
[40]刘基《太师诚意伯刘文成公集》卷六,《四部丛刊》初编本。
[41]王神《王忠文公集》卷五《陈氏万卷楼记》,丛书集成初编》本。
[42]杨维帧《东维子文集》卷一四《南楼记》四部丛刊》初编本。
[43]同②。
[44]郑元佑侨吴集》卷一〇《藏书楼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5]黄浯《金华黄先生文集》卷三四《胡君(珙)墓志铭》,《四部丛刊》初编本。
[46]陈基《夷白斋稿》卷二七《书绅斋记》,《四部丛刊》三编本。
[47]据撰者掌握的材料,元代藏书家图书毁于火的仅三四家。
[48]丁申《武林藏书录》卷中,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49]全祖望《鲒琦亭文集》外编卷三二,台湾文海出版社1984年版。
[50]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七,中华书局1959年版。
[51]黄清《金华黄先生文集》卷一七《陆氏藏书目录序),《四部丛刊》初编本。
[52]袁桷《清容居士集》卷二二,四部丛刊》初编本。
[53]王恽《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剃四_,四部丛刊)初编本。
[54]徐明善《芳谷集》治下《岳德敏书目》,《豫章丛书》本。
[55]郝经《陵川集)卷二五,影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6]苏天爵《滋溪文稿》卷一二《董忠肃公(守简)基志铭》,影印文渊阁《四厍全书》本。
[57]陈旅(安雅堂集》卷一-《江山县尹刘彦章基碣》,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8]杨维械《东维子文集》卷一六.《四部丛刊》初编本。
[59]胡珙、胡叔俊藏书教子孙办私垫事,参方建新等撰《中国藏书家考略(节选)一元代部分》;李与廉事迹参(金华黄先生文集》卷三九《祁门李君(子常)基志铭》。
[60]《元史》卷一三四《和尚传·附千奴传》。
[61]明善《清河集》卷五《廉文正王公神道碑》,《藕香零拾丛书》本。
[62]《元史》卷一一九《木华黎传》。
[63]《元史》卷一七〇《张招传》。
[64]王恽《秋润先生大全文集》卷四〇《胙城县庙学记》,《四部丛刊》初编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