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庆府(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是西夏的首府。自古以来它就是北羌,何奴等游牧民族聚集之地,又是兵家必争的古战场。秦汉以后,分合迁徙,代有异同;历史建置、行政隶属,变动甚为频繁。唐宋时设怀远县、怀远镇,党项族首领占据之后,改怀远为兴州。公元1032年元昊即位,1033年将兴州更名为兴庆府,公元1038年元昊称帝立西夏国,又将兴庆府定为都城。西夏末期桓宗(纯祐)天庆十二年(1205)兴庆府曾更名为中兴府,但十二年之后的1227年,西夏即被成吉思汗所灭。
兴庆府作为西夏首府,无疑是西夏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夏仿效宋朝的官制但又有所变更和增删,除中书、枢密、三司掌管国家的政治、军事、财政大权外,另有御史台、官计司、受纳司、农田司、群牧司分别主掌监察、人事、收支、农田、畜牧等事宜,其中引人注意的是在国家最高一级的官署机构中,专门设有培养人才官吏的番学和汉学,后期还设有翰林学士院和大汉太学。
由于现存的文献中尚未发现在兴庆府有藏书机构以及有关一般世俗文献收藏情况的记载,因此有关“官府藏书”只好暂付阙如。但从兴庆府内设有番学、汉学这样的国家最高教育机关,乂有翰林学士院和太学,为最高学府,同时府城之内还设有造纸院和刻字司统管造纸刻印事业,可以推断在“官府”内是会有藏书的,只不过尚不知其具体藏书情况及是否有藏书机构而已。
西夏崇信佛教,府城内外建有众多寺庙,其中著名的有:高台寺、承天寺、戒坛寺、海宝塔寺、贺兰山佛祖院、五台山寺、慈恩寺等。兴庆府不仅是西夏宗教活动的中心,也是西夏藏经的中心。上述寺庙大都藏有佛经(包括汉文大藏经、西夏文大藏经,包括写本、雕版印本以及木活字印本),有的还进行佛经的翻译和刻印工作。
据史料记载,[51]在公元1030年至公元1072年间,西夏王朝曾先后六次向宋朝请蜴佛经,宋朝皇帝皆予允准。
宋天圣八年(1030)西夏首领、元吴之父德明“遣使如宋,献马七十匹,乞赐佛经一藏,从之”[52]。
宋仁宗景祐元年、西夏广运元年(1034)十二月,元昊献马五十匹,求九经、唐史、《册府元龟》及佛经等。诏特赐之。[53]
宋至和二年、西夏福圣承道三年(1055),宋赐《大藏经》。[54]
宋嘉祐三年、西夏奲都二年(1058),“表宋,乞赎《大藏经》。诏曰:诏夏国主,省所奏伏为新建精蓝(即寺庙。—笔者注),载请赎《大藏经》帙、签牌等,其常例马七十匹充印造工直,俟来年冬贺嘉佑四年正旦使次附进,至时乞给赐藏经事具悉。……已令印造,候嘉祐四年正旦进奉人到阙,至时给付。”[55]
宋嘉祐七年,夏奲都六年(1062),毅宗谅祚请购《大藏经》,宋仁宗应其所求,并及时命印经院印造。"候嘉祐十一年正旦,进奉人到阙给付”[56]。
宋熙宁五年、西夏天赐礼盛国庆四年(1072)十二月,夏惠宗遣使人宋进马,赎《大藏经》。宋帝赐经而还其马,诏曰:“所请赎经文,已指挥印经所,应有经本,并如法印造给赐”;“所有马七十匹,更不用进来”[57]。
从上述记在中可以知道,西夏先后六次从宋朝求得《大藏经》'每次一藏。据史料记载,[58]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始刻《大藏经》至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才得以完成,通称《开宝藏》。此后虽然也曾刻印过儿部《大藏经》,但都在公元1078年之后,因此,“赐”给西夏的《大藏经》为《开宝藏》无疑。
《开宝藏》为一千四百三十六部、六千六百二十余卷,我们虽然尚无法断言这六部《开宝藏》全部收藏在兴庆府,但在兴庆府的高台寺和承天寺各收藏有一部《大藏经》(《开宝藏》)是有文献记载确实可信的。
1.高台寺
建于元昊天授礼法延祚十年(1047)的高台寺,位于兴庆府以东,是专为收藏《大藏经》所建的。该寺除负有贮藏佛教经典的责任外,还是将汉文佛经译为西夏文佛经的重要场所。据《西夏书事》卷一八记载:(www.xing528.com)
于兴庆府东一十五里,役民夫建商台寺及诸浮图,俱高数十丈,贮“中国”所赐《大藏经》,广延回鹘僧居之,演译经文,易为蕃(西夏)字。
从上述种种记载中我们可以得知,高台寺是在西夏立国初期由它的开国皇帝元吴在兴庆府主持兴建的一座规模宏大的佛教寺庙。该寺收藏着从宋朝求得的《开宝藏》。这些汉文佛经印本是比较完整的,不仅经文已“令有司点勘,无至脱漏卷目”,而且有经帙(包经的套子)和检阅查寻经卷的签牌。该寺居住着众多高僧,不仅行佛事、讲经文,还做着将汉文佛经翻译成西夏文的繁重工作。
从一篇西夏:文《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卷末所附的发愿文中我们得知,公元11世纪中叶,西夏曾组织了一个以国师为首、由三十二位高僧组成的班子,花费了五十三年的时间,译成了一部多达三千五百七十九卷的西夏文佛经(又称番大藏经)。该经共八百二十部,分装在三百六十二帙中。这次氏达半个多世纪的译经工程也是在兴庆府高台寺组织进行的,而译出的这部西夏文大藏经显然也始藏于该寺。[59]
从上述资料中可以确认,兴庆府高台寺至少收藏着(或收藏过)一部汉文《大藏经》(《开宝藏》)和一部西夏文《大藏经》,两部经典多达一万余卷。
2.承天寺
该寺始建于西夏毅宗天祐垂圣元年(1050),完成于福圣承道三年(1055)。地处兴庆府西南部。殿堂廊宇,规模恢宏;寺内有座砖砌八角形十一层楼阁式高塔,庄严肃穆。当时小皇帝刚满周岁,皇太后为保其子“圣寿无疆”,为保西夏江山“宗桃延永”,特将这座寺院赐名“承天”,以示承天顾命之意。
西夏皇室之所以要在高台寺建成不久(只有短短的三年)又在兴庆府兴建新寺,除了其崇信佛教乞求佛祖的保佑之外,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是从宋朝又得到一部《大藏经》。《西夏纪》卷一二有这样一段记载:
冬十月,起承天寺。没藏氏(西夏皇太后——笔者注)好佛,因中国赐《大藏经》,役兵民数万,相兴庆府西偏起大寺,贮经其中,赐额“承天”。延回鹘僧登座演经,没藏氏与谅祚(西夏第二代皇帝毅宗——笔者注)时临听焉。
这段史料为我们明确回答了两个问题:一是这座“役兵民数万”、历时五年半方告竣工的大寺,是“因中国所赐《大藏经》”而建,可见西夏皇室对佛经的重视及精心保护;二是大寺建成之后确实“贮经其中”,不仅有众多高僧宣讲,而且皇太后和小皇帝也时常去聆听。
承天寺有前后两进院落,前院有五佛殿,后院有韦陀殿和卧佛殿,两侧为长廊及厢房。这个布局为明清两代重修时所形成,是否为西夏时之原貌已无资料可查。为此,当时该寺收藏的由宋朝印造的汉文《开宝藏》,究竟藏于何室何处,已不可知。另外有关译经及收藏西夏文《大藏经》的情况也不得知。西夏灭亡后,该寺也日渐荒废,惟孤塔尚存,数千卷经书早已渺无下落。[60]
山西五台山是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之一,相传为文殊菩萨示现之处。西夏开国皇帝元昊及其先王都曾亲自或派遣使者去五台山朝佛。西夏立国,宋夏交战,夏人再也不能去五台山礼佛。为此,西夏就在兴庆府以西的贺兰山中建立起自己的五台山寺。据专家考证,西夏五台山寺应是一寺庙群,文献中所记“北五台山”、“清凉寺”、“大清凉寺”等应在其中,西夏文类书《圣立义海》中所记之“五台净宫”即指贺兰山中的五台山寺,其释文曰:“菩萨圣众现生显灵、禅僧修契、民庶归依处是善宫,野兽见人不惧。”从《西夏纪事本末》一书中所载的“西夏地形图”中“五台山寺”的位置与后来出土的文物相对照,证实西夏五台山寺所处的位置即今贺兰山拜寺沟寺庙遗址。
1991年秋,就在这处遗址的一座方塔(拜寺,沟方塔)废墟中,出土了西夏文、汉文佛经及文书等三十六件(种),其中有一部比较完整的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以下简称《本续》)。
《本续》是译自藏文的藏传佛教经典,此次出土的九册皆为蝴蝶装,总计二百二十多页,约十万字,是12世纪下半叶西夏当地的出版物。该书具有明显的木活字版卬特征,有八处九个字符位置,经文字行间有“隔行夹条”痕迹,版芯行线长短不一,文字墨色浓淡不匀等。经文化部组成的鉴定委员会于1996年11月6日确认:“《本续》是木活字版印本,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木活字印本实物。”
从收藏图书的角度看,这一发现可以证实在当时的兴庆府,地处贺兰山中的五台山寺收藏着一批佛教经典。在这些藏经中有汉文的也有西夏文的,甚至可能还有藏文或其他文字的,有刊本、写本也有木活字印本。其中西夏文的木活字印本能够保存至今并完好如初,实为我国藏书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