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藏”一词最早使用于佛教,在六朝时期一般指称汇集的佛经,与“一切经”同义。如《广弘明集》卷二六刘宋张畅《若耶山敬法师诔》称“于时经藏始东”。梁代僧祐《出三藏记集》,卷九《贤愚经记》言“祐总集经藏,访造遐迩”,卷一。《杂阿毗昙心序》云“法胜于佛所说经藏之中抄集事要”。《高僧传》卷一《僧伽提婆》说:徵远“广集经藏”,卷二《县无忏》中“宣出经藏”。然而到了唐代,随着佛教大藏经的完善,“一切经”、“藏经”、“大藏”、“藏”已成为大藏经之专有名称,“经藏”一词经过变化发展,已多用来指称寺院藏书处所。如《全唐文》卷二三六任知古《宁义寺经藏碑》称“写一切经……遂于寺院设经藏以贮焉”,《全唐文》卷九一五靖彰《永泰寺碑》言“前门楼、浴室、食堂、经藏者,即大德昙陟律师之所构也”。这充分表明寺院经藏制度已经确立并普及于当时。
今天检阅唐代文献,会发现寺院设立经藏已成定制,或阁,或堂,或院,或楼。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六《寺塔记》下云西京翊善坊保宁寺的“经藏阁规构危巧”,白居易《香山寺新修经藏堂记》言龙门香山寺有“经藏堂”。北宋赞宁《宋高僧传》卷一九《店洛京天宫寺惠秀传》云长安崇仁坊资圣寺一夜遗火,“佛殿、钟楼、经藏三所悉成灰炭”。总之,经藏的设置在唐代是很普遍的。
唐代道教受佛教影响,也将宫观藏书处所称之为“经藏”“如李湜《唐江州冲阳观碑》云:“药堂经藏,萧然松石之间。”[19]《茅山志》卷二四著录唐碑检校尚书彭渎奉敕撰《经藏碑》,是茅山道观中亦有经藏。因此,可以说佛道两教寺观藏书起源较早,但真正形成寺观制度,成为普遍现象,还是在李唐一代。
当然,以寺观设经藏说明寺观藏书制度已经成熟、完善还根据不足,因为还要考察当时寺观经藏的管理是否已有成法。这一点较之前者或更为重要。洛阳龙门香山寺有开成五年(840)白居易出资修建的经藏堂,《白居易集》卷七一《香山寺新修经藏堂记》云:"……乃于诸寺藏外,杂散经中,得遗编坠轴者数百帙。以《开元经录》按而校之,于是绝者续之,亡者补之,稽诸藏目,名数乃足。合是新旧大小乘经律论集,凡五千二百七十卷。乃作六藏,分而护焉。寺西北隅有隙屋三间,土木将坏,乃增修改饰,为经藏堂。堂东西间辟四窗,置六藏;藏二门,启闭有时,出纳有籍。”[20]此文中“乃作六藏,分而护焉”是说香山寺藏书有分类排架体系。“启闭有时,出纳有籍”是讲图书流通在时间、借阅手续上有严格的规定。此外,白居易入藏其文集的另一所寺院庐山东林寺,也有缜密的管理制度。白氏作江州司马时,常与东林寺长老来往,后把自己的文集勒成六十卷,存于东林寺经藏院。”仍请本寺长老及主藏僧,依远公文集例,不借外客,不出寺门”[21]。“主藏僧”,是指专门管理经藏的僧人,其职能等同今日一文化单位中的图书馆馆长。另外,经藏院的藏书不出寺门,其图书流通显系局限在阅览范围。唐释道世《法苑珠林》卷一。。《传记筒·杂集部》称赞东林寺经藏云:”唯闻庐山东林之寺,即是晋时慧远法师所造伽蓝,纲维住持,一切诸经及以杂集,各造别藏,安置并足,知事守固,禁掌极牢。更相替代,传受领数。虑后法灭知教全焉唐代道教经藏在藏书管现上也有相当讲究之规则。《道藏》 “太平部”“仪”字《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一经(简称《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共有六卷,专述道教戒律仪范,其十品中第四品《置观品》言造立道观之法度,谓凡道观应备天尊殿、天尊讲经堂、说法院、经楼、钟阁、师房、门楼、玄坛、斋堂、写经坊、校经堂、演经堂、奥经堂、浴堂、烧香院、骡马坊等等。并备述营建之法度。第六品《写经品》述写造道经之法度,谓造经有金简刻文、银版篆字、镌石、木简、索书、漆书、金字、银字、竹简、壁书、纸书、叶书等十二相。并言:
科曰:夫经皆须作藏。凡藏有二种:一者总藏,二者别藏。总藏者,三洞四辅同作一藏,上下或左右前后作重级,各安题目三洞宝经藏。别藏者,三洞四辅各作一藏。凡有七种:一者大洞真经藏,二者洞玄宝经藏,三者洞神仙经藏,四者太玄经藏,五者太平经藏,六者大清经藏,七者正一经藏。皆明题目,以相甄别,若次安之。若各藏如并藏,法皆安经台或天尊殿当阳左右间,左三洞,右四辅,每藏皆作台举之。不得正尔顿地。[22]第八品《法具品》细述观中应备之钟、磬、帐、幡、香炉、巾帕、经函、经厨、讲经座、经架、读经案、灯、辇舆、旌节、绳床等法具造作使用之法度,并言:
科目:凡造经藏,皆外漆内装沉檀,或表里纯漆,或内外宝装,或表里彩画,或名木纯素,各在一时,大小多少,并随力办。或作上下七重,或三重;并别三间,或七间,安三洞四辅,便相区别。门上皆置锁钥。左右画金刚神王。悉须作台安,不得直尔顿地。[23](www.xing528.com)
对经本具体储存、排架规定云:
科曰:凡经每一部或五卷十卷皆须著帙。凡帙有五种:一者锦绮,二者织成,三者绣作,四者纯綵,五者画绘。皆内安里及带如法。皆书题日某经。
科曰:经函凡有十二种:一者雕玉,二者纯金,三者纯银,四者金镂,五者银镂,六者纯漆,七者木画,八者彩画,九者金饰,十者宝装,十一者石作,十二者铁作。大小任宜。
科曰:凡经厨有六种:一者宝装,二者香饰,三者金根隐起,四者纯漆,五者沉檀,六者名木。大小在时。[24]
凡此种种,说明宫观经藏在藏书组织上是非常精致严密的。考《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原题“金明七真撰”,金明七真为道教神名,故难以确定真实著者及其所在年代,不过,从旁资料看,唐玄宗时奉敕撰《一切道经音义妙门由起》已引其文,敦煌文献中也曾出现《三洞奉道科诚仪范》残卷,可估计是书最晚也当在唐代中叶以前就已问世。因而书中所载道观设经藏、如何储放等事,应是当时社会现象之反映及由此总结出的规范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