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隋唐时期的长安:全国政治文化中心与著名藏书家的故事

隋唐时期的长安:全国政治文化中心与著名藏书家的故事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长安是隋唐两代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虽地处北方秦中,但其融南北学术、中西文化为一炉,具有国际大都会之气概。隋代长安城内著名的藏书家有陆爽、许善心等。《隋书·陆爽传》载,陆爽,北齐灭时,独载书数千卷入周京师长安。后至长安居住,史传书籍有所补葺。入唐以后,长安藏书家更如雨后春笋。

隋唐时期的长安:全国政治文化中心与著名藏书家的故事

长安隋唐两代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虽地处北方秦中,但其融南北学术、中西文化为一炉,具有国际大都会之气概。唐诗人孙元晏《淮水》诗中有句称:“文物衣冠尽人秦,六朝繁盛忽埃尘。”[1]近人向达先生曾说:“第七世纪以降之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开元、天宝之际,天下升平……异族人居长安者多,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事纷泊;其极社会各方面,隐约皆有所化,好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而已也”[2]。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这里也培育出了大批藏书家。

隋代长安城内著名的藏书家有陆爽、许善心等。《隋书·陆爽传》载,陆爽(539〜591),北齐灭时,独载书数千卷入周京师长安。后仕隋,官至太子内直监等。《隋书·许善心传》载,许善心(558〜 618 ),隋灭陈时,其家藏旧书万余卷皆遭焚荡。后至长安居住,史传书籍有所补葺。开皇十七年(597),任隋秘书丞,仿阮孝绪《七录》编著《七林》。入唐以后,长安藏书家更如雨后春笋。唐初名臣魏征(580〜643)曾任过秘书监,居永兴坊,据《旧唐书·薛稷传》载,家富图籍,外孙薛稷曾于其家学书法,见所藏中“多有虞、楮旧迹”。后来薛稷也喜好藏书。薛稷(649〜713)任过昭文馆学士、礼部尚书。张易之被诛,其窃秘阁之书悉为薛稷取去,收为家藏。《新唐书·颜师古传》载,北齐学者颜之推孙颜师·占(581〜645),少传家业,博览群书。任秘书少监职时,“多藏古图画、器物、书帖,亦性所笃爱,颜师古在贞观、永徽年间居长安敦化坊。《旧唐书·王方庆传》载王方庆(?〜702)官至太子左庶子,曾居劝善坊,”聚书甚多,不减秘阁,至于图画,亦多异本。诸子莫能守其业,卒后寻亦散亡”。明人彭大翼《山堂肆考》卷一二四载,开元初任尚书右丞的倪若水(?〜719),“藏书甚多,子弟直日看书,有借书者先束修投贽,然后写之“。《旧唐书·李范传》载,李范(?〜726)为睿宗第四子,“多聚书画古迹,为时所称”。他后来曾把薛稷之藏收为己有。钟绍京、杨绾等官爵颇显者,据《旧唐书》本传载,也都是当时的藏书家。

八世纪中叶,正值唐开元、天宝之际,天下富足,海内升平。此时西京长安不但多有藏书家,而且还有家藏图书富在万卷以上者。如韦述(?~757),官至尚书工部侍郎,《旧唐书·韦述传》载其“家聚书二万卷,皆自校定铅椠,虽御府不逮也”。所藏图书内容极广,有图画、书迹、碑拓、药方、格式、钱谱、谱、尺牍等。李泌(722~ 789),官至宰相,曾居于光福坊。明人彭大翼《山堂肆考》卷一二四载其“积书三万卷,经用红牙签,史用绿牙签,子用青牙签,集用白牙签“。八世纪末九世纪初,德宗贞元(785~805)时人苏弁,曾任太子詹事等,《新唐书·苏弁传》载其“聚书至二万卷,手自雠定,当时称与秘府埒”。刘伯刍(755〜815),任过集贤殿书院学士、左常侍等。《大唐传载》载其“聚书至二万卷”。刘伯刍曾居长安城内靖安坊、安邑坊。蒋乂(747〜821),曾在集贤院供职,后任秘书监。(旧唐书·蒋乂传》载其“好学不倦,老而弥笃,虽甚寒暑,手不释卷。……家藏书一万五千卷千韦处厚(773~828),起家校书郎,官至宰相。《新唐书·韦处厚传》言其“性嗜学,家书雠正至万卷“。这一时期,其他一些京官及文学之士,如侯钊、韦少保、杨凭、羊士谔、柳宗元、崔立之等人也都是长安的藏书家。

九世纪上半叶,尤其是文宗时期(827~840)及其以后,长安藏书家仍有名于社会者。如王涯(约765~835),文宗时宰相,家居永宁坊。《旧唐书·王涯传》称其“博学好古,能为文”,“家书数万卷,侔于秘府”。杜牧(803~852),曾任弘文馆校书郎,其安仁里宅第藏书万卷。《全唐诗》卷五二。杜牧《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有句曰:“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书法家柳公权(778~865),官至太子少傅,《新唐书·柳公权传》称其不善理家,“唯研、笔、图籍,自镭秘之”。柳公权之兄柳公绰(765~832)少时家贫,但有书千卷,也曾是一个藏书家,后官至刑部、兵部尚书。柳公绰之子柳仲郢(?~865),初为校书郎,后任刑部尚书等。《新唐书·柳仲郢传》载其“家有书万卷,所藏必三本:上者贮库,其副常所阅,下者幼学焉”。仲郢之子玭,在《柳氏序训》中云自家升平里西堂藏书,经史子集皆有三本[3]。此外,王铎(?~888),任中书令时,其永宁里第中专有书斋。徐夤,乾宁(894~ 898)中进士,授秘书省正字,家有藏书。李磎(?~895),在史馆任过修撰,后至相。《新唐书·李碌传》称“家有书至万卷,世号‘李书楼所著文章及注解诸书传甚多“。(www.xing528.com)

开元至唐末,是长安藏书家最盛时期,除以上有事迹可考者之外,尚有事迹不详或待考者众多。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二《论鉴识收藏购求阅玩》云:“夫识书人多识画,自古蓄聚宝玩之家,固亦多矣。……又有从来蓄聚之家,自号图书之府。”接着下有小字注,对这些自号“图书之府”者有所列举,言开元天宝中有邠王府司马窦瓒、右补阙席异、监察御史潘履慎、金部郎中蔡希寂、给事中窦绍、婺源县令滕升、陆曜、福先寺僧朏、同官尉高至、国子主簿晁温、鄂县尉崔曼倩、永安府长史陈闳、监察御史薛邕、太原人郭晖,贞元、元和以来则有郎中张从申、侍郎张惟素、萧祐、李方古、归登、道士卢元卿、侍郎韩愈、裴璘、宰相段文昌、中书令裴度、太尉李德裕,总有二十五人。其中除婺源县令滕升、鄠县尉崔曼倩外,这些藏书家藏书地点大致聚于京师。如窦瓒为邠王府司马,邠王府即在长安皇城中兴化坊;陈阂所任长史之永王府,也在皇城东部;僧朏所在福先寺,亦在城内延福坊。他们蓄聚图书,名于一时。

以上所列隋唐时期京师长安藏书家共五十五名。五代时期,长安城因遭战乱焚荡,从此丧失掉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地位,已无藏书家可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