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在十六国时期,其发展势头远不如佛教,但也有所传播,后赵、后秦统治时期,在其境内有托名李弘其人,率道教徒举行起义,证明在北方,一直有天师道在民间秘密活动。十六国政权对道教实行严密控制、乃至镇压的政策,因而此时北方道教发展缓慢。这种状况至北魏统一北方,特别是经寇谦之对道教进行改造,创立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新天师道,得到北魏皇帝的承认,才大为改观。
北魏前期的几代皇帝,既好黄老,又学佛法,显然不反对道教,这给道教一个发展的时机,由于寇谦之新天师道法对太武帝的影响,使太武帝益发崇信道教,从而道教终于得到了官方的承认和支持,此后道经在北方也广为流传,并制造得很快,寇谦之曾两次托神造经,楼观道徒们也大造道书,遂使北方道经盛于南方。据文献记载,孝文帝太和(477〜499)中,道士王道义曾派门人购集真经万余卷,丰富了楼观之经藏。[9]又据北周时编成的《玄都经目》,其中共著录道经二千零四十卷,而同时代道士王延奉敕,校理通道观道藏后,编成《三洞珠囊》道经目录,共著各类道书八千余卷,由此可见道教经籍在北方的发展情况。
道教至北朝后期,大概受南方影响,其祠宇也称为“馆”。据《魏书》卷一一四《释老志》载:“武定六年……其有道术,如河东张远游、河间赵静通等,齐文襄王别置馆京师而礼接焉。”北齐天宝六年(555),文宣帝诏书中有“馆舍盈于山薮,伽蓝遍于州郡”[10]之语,足证东魏、北齐境内有道馆的设置。
北魏太武帝为寇谦之所建坛、宇,即有道馆性质。太武帝接受寇谦之的道教之后,“乃使谒者奉玉帛牲牢,祭,嵩岳,迎致其余弟子在山中者。……及嵩高道土四十余人至,遂起天师道场于京城之东南,重坛五层,遵其新经之制。给道士百二十人衣食,齐肃祈请,六时礼拜,月设厨会数千人”[11]。这种道馆的规模已很可观,北周武帝时改馆为观,北周时有云台观、通道观、玄都观等。这时的道观建筑已基本定型,内设道房,寓道土,藏经阁藏道书,供道士修读。据称,北周的通道观,贮藏道经近万卷,这可能不实,但从一个侧面也说明,北周时道书已经很多,达到不可尽读的程度,所以周武帝不得不组织道土,编辑了一部一百卷的道教类书《无上秘要》,以求便读道藏。
总之,晋宋之际开始的道观藏书,经南北朝的充实、完善,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而其真正繁荣昌盛,还是在隋唐及以后的时期。
注释
[1]《三国志》卷六四《孙綝传》。
[3]《佛冢经典在中国的目录学之位置》,载《图书馆学季刊》第1卷第1期,1926年。(www.xing528.com)
[4]《南齐书》卷四〇(武十七王传》附《董子良传》。
[5]《周书》卷五《武帝纪》。
[6]《北齐书》卷二四《杜弼传》。
[7]班固《汉书·艺文志》著录道三十七家,九百九十三篇;房中八家,百八十六卷;神仙十家,二百五卷。
[8]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第298页,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9]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三〇《王道义传》,见《正统道藏》第8册第6423页,艺文印书馆。
[10]文宣帝《向沙汰释老诏》,见《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北齐文》卷一,中华书局1958年版。
[11]《魏书》卷一一四《释老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