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粲(176〜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西南)人。初仕黄门郎,依刘表。表卒,劝表子归曹操,操辟为丞相掾,后迁军谋祭酒,拜侍中。粲博物多识,问无不对。善为文,为建安七子之首。所著有诗赋议论之属近六十篇,以《登楼赋》最为有名。其年轻时即得蔡邕赠书万卷,《三国志·魏书·王粲传》有记载。另,张华《博物志》卷六亦记:“蔡邕有书万卷,汉末年,载数车与王粲。粲亡后,相国掾魏讽谋反,粲子与焉。既被诛,邕所与粲书悉入粲族子业,字长绪,即正宗父。正宗即辅嗣兄也。”
由这则记载可知,蔡邕赠王粲万卷书,数传又到了正宗和辅嗣兄弟手里。辅嗣即著名年轻学者王弼(226〜249)。弼字辅嗣,幼而聪慧,好论道,辞才逸辩。著有《周易略例》、《老子指略》。少年即享高名,曾任魏尚书郎,但寿命不永,只活了二十四岁。其所以年少成才,是与蔡邕此宗赠书的浇灌有密切关系。卢弼《三国志集解》评论说:“王弼年甫弱冠,即为经学大师,当时名公巨卿,惊叹弗及。窃疑何以早慧若是?盖缘伯喈藏书万卷,尽人仲宣,又尽转而归辅嗣,博览阂通,渊源授受,有自来矣。”[26]
其实,蔡邕赠王粲这批书的影响远不止此。张湛《列子序》中还有一些说明:“湛闻之先父曰:'吾先君与刘正舆、傅颖根皆王氏之甥也,并少游外家。舅始周,始周从兄正宗、辅嗣皆好集文籍,先并得仲宣家书,几将万卷。傅氏亦世为学门。三君总角,竞录奇书。’……及至江南,仅有存者《列子》,惟余《杨朱》、《说符》、《目录》三卷。比乱,正舆为扬州刺史,先来过江,复在其家得四卷。寻从辅嗣女婿赵季子家得六卷,参校有无,始得全备。”这是说蔡邕赠送王粲之书,再传给其族子王业,并扩传至王氏外亲张氏、刘氏、傅氏。今传张湛所注《列子》,追其根亦由邕书而来。
另蔡文姬抄送与曹操的四百余箱,是在建安十二一三年(207~ 208)之间,当时曹丕、曹植兄弟,一个正二十岁,一个十五六岁,正是华年盛学之时,不会不读新得之书,他们在文学上的成氏,多少不能不受益于蔡邕再传藏书的影响。
范平(215~284),字子安,吴郡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吴时举茂才,累迁临海太守,政有异能。吴平,太康中频征不起,居家研览坟素,遍读百氏。姚信、贺邵之徒,皆从受业。年六十九卒,溢文贞先生。平有爽、咸、泉三子,并以儒学至大官。泉子蔚,被封为关内侯,曾协助其祖管理家中藏书。
据《晋书》卷九一《儒林传》记:范平“家世好学,有书七千余卷。远近来读者,恒有百余人。蔚为办衣食”。如此善待读者,与人共读,为后世藏书家树立了良好表率,影响很大。
杜预(222~284),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魂末为尚书郎,转相府参军事。人晋,历任河南尹、泰州刺史、度支尚书。代羊祜为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太康初,率军攻克江陵,招降南方诸郡,一举灭吴。以平吴功封当阳侯。卒,赠征南大将军。
杜预博学多通,明兴废之道,朝野称美,号为“杜武库”。家本有藏书。尝自述“少而好学,在官则勤于吏治,在家则滋味典籍”[27],平江南时,吴中藏书多为其有。派车寄送家中,并嘱其子:“知汝颇欲念学,令同还车到,副书,可案录受之。当别置一宅中,勿复以借人。”[28]由此可见,其藏书思想受汉代严格控制藏书少借与人的传统藏书观念影响很大。(www.xing528.com)
杜预平吴之后,从容无事,乃耽思经籍,尤嗜《春秋左传》,自称有“左传癖”。撰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三十卷、《春秋释例》十五卷,又作《会盟图》、《春秋长历》,备成一家之学。
张华(230〜300),字茂先,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人。少孤贫,自牧羊。学业优博,辞藻温丽,朗赡多通。图纬方伎之书,莫不详览。仕魏为太常博士、著作郎、中书郎。入晋为中书令、中书监,官至司空。著有《博物志》十卷、《杂记》十五卷、《集》十卷,后人辑有《张司空集》传世。他是晋代著名学者和最大的藏书家。
据《晋书·张华传》汜载:华“雅爱书籍,身死之日,家无余财,惟有文史溢于机箧。尝徙居,载书三十乘。秘书监挚虞撰定官书,皆资华之本以取正焉。天下奇秘,世所希有者,悉在华所。由是博物洽闻,世无与比”。
葛洪(283〜363),字稚川,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晋惠帝时,吴兴太守顾秘檄为将兵都尉,迁伏波将军。后参广州刺史嵇含军事,含遇害还乡。元帝为丞相辟为掾,以功赐爵关内侯。
咸和初,司徒王导召补州主簿,转司徒掾,迁散骑常侍,领大著作。求为句漏令。著有《抱朴子》内篇二十一卷、外篇五十二卷、《神仙传》十卷、《肘后方》六卷等。
葛洪先世已有藏书。其《抱朴子外篇·自叙》云:“洪祖父学无不涉,究测精微,文艺之高,一时莫伦。……洪父以孝友闻,行为土表。方册所载,罔不穷览。……累遭兵火,先人典籍荡尽“;他自己则勤抄广购,“日伐薪卖之,以给纸笔,就营田园处,以柴火写书。……但贪广览,于众书乃无不暗诵精持。曾所披涉,自正经诸史百家之言,下至短杂文章,近万卷。……大安中,石冰作乱。……事平,洪投戈释甲,径诣洛阳,欲广寻异书,了不论故功。……又抄五经、七史、百家之言,兵事、方伎、短杂奇要三百一十卷,别有目录”。
葛洪《抱朴子内篇》所举仙经神符多达二百八十二种,其中仅《遐览篇》就著录各种道书神符二百六十种。这些有关早期道教典籍,大部分早已亡佚不见,由此可知葛洪还有特藏大量道教经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