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封建王朝——秦的建立,标志着春秋战国时期数百年诸侯割据称雄局面的结束。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建立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严密的统治机构和封建的官僚制度;同时,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这些措施,对于消除封建割据、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发展封建的经济和文化,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进步的表现。然而此后秦始皇推行的文化专制政策,又严重地阻碍了学术文化的积累和社会历史的进步。
众所周知,秦统一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最开放的时期,学术呈现出百花争放、百家争鸣的灿烂局面,典籍的传播也较以前迅速。史载,有人传韩非的著述到秦国,嬴政见到其中的《孤愤》、《五蠹》以后,有一种相见恨晚之感。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立即感到“战国纵横,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淆乱”,乃“燔灭文章,以愚黔首”[1]。
“焚书坑儒”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浩劫,也是中国藏书史上的一大损失。史载秦始皇曾表示:“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2]于是,“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3]。许多重要的先秦文献古籍,被付之一炬。《史记·儒林列传》曰:“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其对秦代文化的损害更是至深至巨,正如郭沫若指出的那样:“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叶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4]
西汉王朝建立以后,统治者认识到秦的弊政,总结了亡秦的经验教训,因而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巩固政治制度、扶植文化发展的措施,并用法规的形式加以确定,从而基本上完成了国家向封建大帝国的转型。在学术文化上,汉代统治者为了加强思想统治,自汉武帝起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以儒学代替黄老之学,从而使儒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惠帝除挟书之律,儒者始以其业行于民间。……武帝置大史公,命天下计书,先上大史,副上丞相,开献书之路,置写书之官,外有太常、大史、博七之藏,内有延阁、广内、秘室之府。”[5]但从许多资料可以看出,汉代统治者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各种思想学派并未完全被禁止,并且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从秦始皇的“焚书”到西汉王朝的广开献书之路、征遗书于天下,进而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并鼓励民间广置经籍、讲学授徒,于是到东汉,都城市肆中就有了专门的“书市”,人们能够方便地购买到要看的书籍,从而使“博通众流百家之言”[6]成为一种可能,中国古代的藏书事业从此走上了持续发展的历史轨道。
注释(www.xing528.com)
[1]《汉书》卷三。《艺文志》。
[2]《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3]《史记》卷一五《六国年表)。
[4]郭沫若《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判十》,载《郭沫若全集》 (历史编)第二卷《十批判书》第445页,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5]《随书》卷三二《经籍志一》。
[6]《后汉书》卷四九《王充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