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献记载来看,春秋时期著名的藏书家有孔子、老子、墨子等。
1.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露国瞰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为春秋末年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出身于没落的宋国贵族家族。曾先后做过鲁国的中都宰、司空、大司寇等职。他一生以讲学为己任,弟子相传先后有三千人,著名者七十。曾出游卫、曹,宋、郑、陈、蔡等国。六十八岁返回鲁国,开始整理图书典籍。他曾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并把鲁史官所记的《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其主要言行由其弟子记载下来,成《论语》一书。
孔子是先秦时期最大的藏书家,《史通·六家》载孔子曾使子夏等求周史记,得百二十国宝书。《尚书正义》引《尚书纬》语:“孔子求《书》,得黄帝玄孙帝魁之书,迄于秦穆公,凡三千二百四十篇。”又,《庄子·天道》曰:“孔子西藏书于周室。”从这些文献记载中,可以想见其时孔子的藏书量是极大的。另据《史记·孔子世家》等书所载,孔子所藏书的主体是“六艺”。这些书他主要用于教育,是他传授学生的教材。
2.老子
老子相传姓李,名耳,字伯阳;一说即老聃,或大史儋、老莱子。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为春秋末年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16]。晚年因见周朝日益没落,遂隐于函谷关,著有《老子》(又名《道德经》)。
3.墨子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宋国人,或说是鲁国人。春秋战国之间思想家、哲学家,圈家学说的创始人。出身贫贱,生活俭朴,其《墨子·鲁问》曰:“量腹而食,度身而衣。”但他十分好学,喜读书,家中藏书甚多,《墨子·贵义》载:“子墨子南游使卫,关中(即扃中)载书甚多。”意思是说,摹子南游出使卫国时,他的车厢里载了许多书。
至战国时期,藏书风气较之春秋时期更为普遍了。《韩非子。五蠹》说:“今境内之民皆言治,藏商(鞅)、管(仲)之法者,家有之……境内皆言兵,藏孙(武)、吴(起)之书者,家有之。”《韩非子·显学》曰:“藏书策、习谈论、聚徒役、服文学而议说。”自然此时的藏书家也比春秋时期要多,其中著名的有惠施、苏秦、王寿等人。(www.xing528.com)
1.惠施
惠施(约前370〜约前310)宋国人。曾为魏国相,主张联合齐、楚,停止战争。以善辩著名,与庄周友善。在哲学上,他认为一切事物的差别、对立,都是相对而言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其家多藏书,《庄子·天下》载:“惠施多方,其书五车。”著有《惠子》一卷,已佚。其言行散见于《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书。
2.苏秦
苏秦(?〜前284)字李子,洛阳人。拜鬼谷子为师,出游数年,涉足于秦、赵、魏、齐、燕、韩等国,贫困憔悴而归,妻不相迎,嫂不为炊,父母不以为子,乃发愤读书,欲睡以锥刺股,遂满腹经纶。曾游说六国联合抗秦。曾任齐相,后以反问罪被车裂而死。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前十四章,多系他进说燕昭王、齐湣王的说辞及信件。其家多藏书,《战国策·秦策一》载苏秦在十次上书劝说秦王无效后,狼狈回家,”乃夜发书,陈滨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又,《史记·苏秦列传》载:苏秦出游数年,大困而归,“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曰:“夫士业已屈首受书,而不能以取尊荣,虽多亦奚以为!'于是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
3.王寿
王寿又作王慎,《韩非子·喻老》载:“王寿负书而行,见徐冯于周涂,冯曰:'……知者不藏书。今子何独负之而行?'于是王寿因焚其书而儛之。”
诸子所藏之书尽管有流失,但传世亦丰,仅《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便有十七家近三千五百篇之多(内相当一部分还流传至今)。当时私家藏书之多之好,墨子有一个评说:“天下之良书,不可尽计数。”[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