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戏曲声腔之一,是南宋以来流传于南方各地的南戏所用的音乐。它与北方的北曲并列为中国最古老的两支戏曲声腔。
南曲最初是从浙江温州一带的民间歌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人徐渭《南词叙录》说:“‘永嘉杂剧’兴,则又即村坊小曲而为之,本无宫调,亦罕节奏,徒取其畸农、市女顺口可歌而已,谚所谓‘随心令’者,即其技欤?”这说明当地的民歌是它最初的来源。但作为一种戏曲声腔,仅仅只有民歌小曲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它又采用了大量的宋词,这就是《南词叙录》说的:“其曲,则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除此之外,它又从传统的音乐,如唐宋大曲、诸宫调、唱赚、转踏等等吸取了不少曲调,从而形成为一支包含有多种音乐成分的戏曲声腔。
南曲在早期还较多地保留着民间音乐的自然形态。它在音乐结构上也采取曲牌联套体的形式,不过它不像北曲那样严谨和成熟。所谓“不叶宫调”、“亦罕节奏”,是指它的套数还没有严格的宫调规范,唱词也不讲究平仄声律,只求顺口可歌。不过,南曲虽无宫调的限制,但套曲之中曲调的排列也有一定顺序,不可错乱颠倒。《南词叙录》说它“须用声相邻以为一套”。如〔黄莺儿〕之后必继以〔簇御林〕,〔画眉序〕之后必继以〔滴溜子〕之类。可见它在音乐上还是有一定的逻辑次序。发展到后期的南曲也有了宫调的规范,与北曲不同的是不限于一套只用一个宫调,而是在一套之中可以用两个至三个宫调。这一点,它又比北曲灵活。
南曲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是多样化的。与北曲的“一人主唱”不同,它各行脚色皆可歌唱,这就可以利用音色上的变化来体现人物性格的不同。它在曲调的运用上也形成了某种朴素的戏剧性手法。正剧人物如生、旦多用词体歌曲,典雅凝重;而喜剧人物如净、丑则多用民歌小调,诙谐轻松。在演唱形式上,它既有独唱,也有二人以上的对唱,还有众人的合唱(齐唱)。这种合唱或以气势雄伟与气氛炽烈见长,或以心理刻画的细致入微取胜。这种形式,为后来的昆曲与弋阳腔所继承。(www.xing528.com)
南曲在发展过程中,充分吸收北曲的长处,使自身不断得到丰富与提高。南曲大量引用北曲的曲调,创立了“南北合套”、“南北联套”、与南套北套交替运用等形式,利用南北曲风格的差异,以表现人物性格与戏剧矛盾的多样性变化对比。后期南曲也吸取了北曲在演唱艺术上所积累的经验,提高了它自身的演唱艺术水平。早先南曲有“率平直而无意致”之评,但发展到明代,则正如王骥德《曲律》所说:“婉丽妩媚,一唱三叹,于是美善兼至,极声调之致。”后来的昆曲在演唱艺术上的高度成就,盖源于此。
南曲来自民间,但每到一地,又能与当地的民间音乐相结合,从而繁衍出许多新的戏曲声腔。南曲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等四大声腔的出现,就是古老的南曲传统与各地区的民间音乐相结合的历史成果。后来海盐、余姚两腔逐渐消失,而弋阳、昆山两腔却在历史上留下了巨大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