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歌阵 陈海山 摄
锦歌是闽南一带自古流行于民间的优秀曲种,它以坐唱形式,用闽南语演唱,由琵琶、洞箫、月琴、二弦4种主要乐器伴奏,曲调沿用历代民歌的旋律,通俗质朴,粗犷而优美,受到人民的喜爱。锦歌的流传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在明清时期,民间就有弦歌堂乐社。明末清初,随着郑成功东渡、移民开发台湾,锦歌也传到台湾,与当地民歌融汇,成为沟通闽台两岸的歌仔戏。此后,锦歌成为闽台民俗文化的项目,传承至今。
清光绪年间,锦歌发展成为“亭”“堂”两大流派,至民国初期,各地聘请锦歌老艺人开馆授徒,仅龙溪、海澄一带就开设了70多个弦乐馆。抗日战争爆发后,不少锦歌馆停止活动。
锦歌乐器 陈海山 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政府文化部门重视支持锦歌艺术的传承。1951年,石码、九湖等地重建锦歌社。1956年7月,龙溪县举办首届锦歌演唱会。此后,锦歌被龙海列为城乡文化活动项目,在俱乐部普遍建立锦歌小组。“文革”期间,锦歌遭受禁锢,不少老艺人也相继去世,锦歌面临失传危机。(www.xing528.com)
1976年,龙海县文化馆在石美俱乐部扶植恢复演唱组,对锦歌的内容及演唱形式进行改革,编排《挑刺》参加福建省农村文艺调演。1979年,召开全县老艺人座谈会,对锦歌的抢救、继承、改革等问题进行探讨研究。1979—1981年间,先后录制传统曲目15个、不同流派曲调50多首。1982年,龙海县锦歌代表队参加福建省第二届“武夷之春”音乐会演。1986年以后,多次举办全县锦歌会唱,组织创作出一批既具有锦歌音乐特色、又富有时代节奏感和内容的新作品,并编印成册。
锦歌根植于闽台民间大众之中,曲调优美流畅,唱词通俗易懂,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广泛的影响范围。加强锦歌的传承和发展,必将进一步促进闽台两岸民俗文化交流。
专场表演 陈海山 摄
专场表演 蔡壁川 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