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岸篮 高建国 摄
龙海市紫泥镇西良村北岸篮的历史十分悠久。明末清初,北岸社农民于农闲之时,栽竹于港边护岸,遂成民俗。后来北岸社以竹器手工为副业,编制的簸箕为劳动工具,编制的篮子供人盛物。特别是编制篮子的工艺越来越精湛,产品供不应求。篮子编成后再进行艺术加工,两旁的吉祥书画对称,工艺书画融成一体,最后漆上清油。篮子美观实用质量好,早年就闻名于闽南一带,以其社名称之“北岸篮”。北岸篮风靡漳州、厦门、泉州,为婚俗必需品。历代相传,遂形成特色编制技艺。
北岸篮编制一般有三个过程。第一步是选料,选竹子很有讲究,最起码要选已生长3至4年,且长得茂盛的竹子。选好合适的竹子,还需要根据制作产品的种类、尺寸的要求锯好竹料。第二步是劈篾,即竹子加工成篾丝或篾片。劈篾要先破竹去内皮、刮皮。劈篾十分讲究技巧,手和刀要成一条线,双手用力要均衡。工序有破竹、刮皮、劈细、劈篾、切段、削刮等。第三步是编制,技法丰富。采用直径纬编、六角六方编、三角眼编、人字编等,长长的竹丝瞬间就组成了各种图案。编织工序多,有起篮底、编篮桶、折篮嘴、绕篮缘、编篮脚、织篮盖、安提手。最后是彩绘上漆。
开竹片 吴沪生 摄
编竹篮 吴沪生 摄(www.xing528.com)
北岸篮以大小号分类,有8种。大号的同米箩口一样,用于年节时由两人抬着送龟粿;中号有两种,其直径各为36厘米和24厘米,用于结婚时女方随嫁盛物;小号的过去用于装白银(一小篮装1000银圆)或盛其他名贵之物;最小号有4种,其中最后一种只有碗面之大,一般作为艺术品陈列,供人欣赏。大号和中号北岸篮,小孩可站上篮盖而不损坏。各种北岸篮盛水不漏。
北岸篮编制一般是以篾匠师傅带徒弟做散户的形式传承着世袭的手艺,形成分散而众多的师徒传承体系。随着时代的变化、装盛容器的变革,竹篮用量越来越少,北岸篮编制技艺的传承已濒临失传,亟待保护。
北岸篮 吴沪生 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