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三彩 陈海山 摄
考古发掘表明,漳州地区出现原始瓷器的历史可上溯到青铜器时代。至宋元时期,漳州已成为福建地区贸易陶瓷(即外销瓷)的重要产地之一。明清时期漳州地区窑址濒临九龙江北溪的狭长地带,绵延数十里。从现今发现的窑炉、作坊和村落遗址,可以想见当年千百水碓、漫野窑烟的盛景。明代中后期月港更是名闻海内外的商港,便利的交通使漳州瓷业生产呈现一派兴旺发达的景象。
据考证,漳州瓷器(素三彩瓷)始于明代,在清代康熙年间最为盛行,烧制技艺历史悠久,质量上乘,享有盛誉,是珍贵的艺术作品。素三彩瓷以各式香盒为主要产品,16、17世纪大量出口,国内存量极少。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福建博物院、厦门华侨博物院、漳州市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及日本等处均有少量精品珍藏。
原漳州府龙溪县紫泥钱厝人钱番祥(1890—1935)于1906年前后,前往平和九峰南胜从事烧窑作业,师从江西籍窑工的后裔曾姓师傅,学成技艺后返回老家,在龙溪县石码仕兜村筹资建造了“虾蛄窑”,烧制以“素三彩”为主的瓷器,并获成功,产品由月港及后来的厦门港集结销往日本及东南亚各地。钱番祥去世后,其子钱兴(1909—1979)接手“虾蛄窑”,传承父亲事业。1956年,钱兴之女、时年14岁的钱如珍秉承了祖上工艺,并进入陶瓷厂工作。
洪树德陶瓷艺术馆 陈海山 摄
瓷土 陈海山 摄
捶泥 陈海山 摄
素三彩制作 陈海山 摄(www.xing528.com)
模坯 陈海山 摄
制作工具及颜料 陈海山 摄
打坯 陈海山 摄
上釉 陈海山 摄
煅烧 陈海山 摄
20世纪90年代,钱如珍与其夫洪树德(福建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开始深入研制漳州瓷器(素三彩瓷),带领传承人进行多次的试制、试烧工作,经过不断的努力,终于烧制成功,恢复了素三彩瓷的传统烧制技艺,为研究我国明清素三彩瓷器的烧造工艺、发展演变等提供了重要资料,同时对研究中外陶瓷贸易、陶瓷技术与文化交流史做出贡献。
漳州瓷器(素三彩瓷)烧制技艺源远流长,技术精湛,在中国陶瓷制造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传承对增进漳州对外文化交流具有独特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