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从学校现有基础、生源结构、地域文化、历史传统等方面认真全面考虑。
当目标确定之后,课程的内容选择就放在首要位置。基础段的科学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在这样的目标之下选择内容就要涉及科学技术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以及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在浩如烟海的科学技术知识的海洋中,选择最基本的科学技术知识,满足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学习;在分门别类的科学技术知识中,选择贴近学生社会生活的科学技术知识,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在科学技术知识积淀了几千年的历史中,选择最基础的科学技术知识,满足学生求知的需要。我们现行的科学教育的课程中很少涉及技术问题、社会问题,这就很难形成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因此,科学教育课程内容要进一步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课程内容要涉及技术问题
有关技术教育问题,198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技术教育应该是通识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建议在世界范围内将技术纳入学校教育中。各国将技术教育融入科学教育之中,原因主要是发展经济的需要,社会民主化的需要,构建伦理道德、价值观的需要,科学教育价值的体现。最关键的是人们对技术的价值,以及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虽然科学与技术发展得越来越紧密,但科学仍然是科学,技术仍然是技术,科学无法代替技术。技术教育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到改造自然的技能,而且在学习和使用的过程中可以建构伦理道德价值观,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人们享受优质生活生存的价值取向。因此,技术教育不仅可以直接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科学教育应该将技术问题列入其中。
2.课程内容还必须涉及社会问题
我国组织科学课程考虑的科学知识比较多,涉及的社会问题很少。我国初级科学教育的课程内容范围包括“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在编写教材时将科学探究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到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3个部分中,没有将有关社会问题另设一部分,只是在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三部分中做了一些很少的渗透,不利于培养处理实际问题和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科学技术是在社会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人们认识自然、解释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要受到社会伦理的制约,要受到行为道德的约束,因此科学教育也必须涉及社会问题,以利于伦理道德价值观的建构,以利于对社会问题的了解,以利于形成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www.xing528.com)
3.课程内容还要涉及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教学的落脚点是知识的迁移,而这种迁移是建立在掌握事物结构的基础之上的。布鲁纳认为,“掌握事物的结构,就是以允许许多别的东西与它有意义地联系起来的方式去理解它,简单地说,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联系”。科学教育就要给学生一个关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结构,也就是要使学生掌握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联系。具体讲要涉及科学技术知识、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文化学、科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学习这些知识有助于弄清科学教育的结构,从宏观上正确把握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提高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4.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
泰勒提出的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3个基本准则曾在四五十年代对课程建设有过相当大的影响。连续性指直线式地陈述主要的课程要素;顺序性强调每一后续内容要以前面的内容为基础,同时又对后面有关内容加以深入、广泛地展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整合性指各种课程内容之间横向联系,以便学生获得一种统一观点,并把自己的行为与所学的科教课程内容联系在一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