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中语文教学突破策略:解决尴尬问题的方法与技巧

高中语文教学突破策略:解决尴尬问题的方法与技巧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现实的语文教学体制、呆板的考试模式,深刻地教训着学生。语文老师受到很多钳制,教学中不可能始终顾及学生的兴趣。高中语文课堂应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地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地方。所以,参与性应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关键在于“挤”。把老师对课文内容的繁琐讲解和无价值的提问时间挤出来,还给学生,让学生多读、熟读、背诵优美词句,体会课文中的思想美、艺术美和语言美。

高中语文教学突破策略:解决尴尬问题的方法与技巧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学语文教学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但也遭遇了前所未遇的改革难题。课程教学越来越精细化,考试答题越来越标准化,从而也导致了语文教学的异化,内部矛盾日益突出。青年学生,十七八岁正值生命活动最旺盛的时期,他们带着强烈的创造欲望参与学习,希望形成有独创性的思想,表现出极大的创造热情。然而现实的语文教学体制、呆板的考试模式,深刻地教训着学生。在这里,他们的创造之举屡遭斥责,甚至被视为不轨,他们的创造性答案每每被认定为不标准,原本脆弱的创造天赋无时无刻不受到压抑,历经考试的打磨,最终他们的性格扭曲了,个性泯灭了,对现实完全屈服了,一个个充满灵气、富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就这样逐渐被奴化。一个语文天赋极佳的学生可能就这样因教育失当,而从此厌弃语文,不再有所作为。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已经具有独立的思想,十七八岁是人生最桀骜的时期,心高气傲,对其不感兴趣的问题,就是不感兴趣。语文老师受到很多钳制,教学中不可能始终顾及学生的兴趣。课堂上要违心地说很多话做很多事,尴尬由此而生。

正确运用教学中的“五性”:民主性、自主性、参与性、创造性、差异性,可以突破这些

尴尬。

1.民主性

“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德)斯普朗格

“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前苏联)列宁

创设一种愉快、轻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是教学成功的第一步。“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嘛!

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使学生精神振奋、心情愉快、轻松自由,使学生觉得不是老师逼着他学,而是他要主动去学。这样,在课堂里总是听到争先恐后回答问题的声音;鼓励同学进步的掌声;回答问题正确后的欢呼声。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放下包袱,敢于表现自我,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为此,教师应以饱满的热情上好每一节课,关心每个学生,多用“你真行”、“你能行”、“老师相信你”等激励的语言,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老师的期待和爱护,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进取心,乐于并且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的确,积极向上、追求美好的情感能陶冶人的爱心。学生美好的情感被调动起来,可以成为强大的学习动力,推动他们去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发愤图强,创造美好的未来。

然而当代人,尤其是当代中小学生正面临着“情感暖死亡”。我们的学生,其实也包括我们教师,亟需“学会感动”。语文学习,应追求“精神发展”的至高境界。

高中语文课堂应该是洋溢民主、培养情感、鼓励讨论、追求真理、激发创造的精神园地!

2.自主性

主动性是学生学习的灵魂,要在学习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自主性是指学生自身产生一种对学习的需要,一种强烈的求知欲。在这种状态下,学生会对学习表现主动积极的态度,表现出良好的注意力和克服困难的意志,也才能参与教学活动中的各个环节,并具有创造性和积极性。为了激发学生的自主性,教师要注意: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每个人成才的起点,是每个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事物底蕴的内在动力。语文课恰好是一门感情色彩很浓的学科,感人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优美的语言文字,都会激荡孩子们纯真的感情,吸引他们求知的目光。所以,在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注意在每堂课启课之时,就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一旦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或课文产生兴趣,就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并取得理想的效果。例如:讲诸子百家,可以先引导学生试看今日的环球,美国争霸,安南斡旋……与两千多年前我国的春秋战国时代何其相似!那么,古代圣贤们能给我们分析今天的世界提供什么帮助呢?那就得好好学习诸子散文;讲戏剧小说,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扮演剧中的人物,走进去体验作品的情感,走出来谈谈扮演的感受,学生们喜欢了,语文也就好上了。

(2)教给学习的方法

“教”是为了“不教”。这是教学最终要达到的目标。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应该授之以渔,交给方法,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学生要的是那能点石成金的巧手,而不是金子。“读”、“记”、“练”应该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重要环节。我在让学生学习一篇课文时,首先五大步:整体感知——理清思路——筛选信息——做点辩证分析和艺术鉴赏——摘记精要。这样学生拿到一篇课文,就不会再束手无策,而是有条有理,明确“学什么”和“怎么学”,自然而然就会有学习的积极性。学习能力也会逐步提高。(www.xing528.com)

高中语文课堂应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地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地方。

3.参与性

教学中的活动并不是单指学生形体上的运动,而是强调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对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是一种个体行为,必须靠学生的活动来实现。教师教得再好也只是学生学习的外部条件,教师永远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教师的“教”只能通过学生的“学”才能发挥作用。可以这样说,对于每一个认识主体,没有自身的参与活动就形不成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所以,参与性应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首先,要时时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参与活动。在学习中做到心到、脑到、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做。这句话强调的是实践的重要性。“不动笔墨不看书”强调的就是这个道理。在学习过程中,不但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听觉功能和视觉功能,而且要养成动脑、动口、动手的习惯,即眼在看书或耳在听话时,脑要思考,口要活动,手要批画。如在阅读中,对文中疑难问题圈圈;对重点内容点点;对修辞词法知识画画;对深奥词句注注;对文段看法批批,每一事都经过大脑的分析和其他感官相应配合。这样的学习,才能真正获取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其次,要保证给学生充足的参与活动时间。课堂上应尽量减少教师单独的活动量,增加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量。一堂课45分钟是个常量。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怎样才能让学生有尽量多的活动时间呢?关键在于“挤”。把老师对课文内容的繁琐讲解和无价值的提问时间挤出来,还给学生,让学生多读、熟读、背诵优美词句,体会课文中的思想美、艺术美和语言美。让学生模仿某些语句或文章的写法进行写作实践,让学生自己来讲讲对课文的理解,有适宜表演的材料,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演演。保证一堂课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让学生自行消化,保证有比较充足的思考和书面练习的时间。

高中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投入,用自己的眼睛去认识真理的地方。

4.创造性

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将面对21世纪的高科技、高竞争的挑战。因此,他们必须有较强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需有创新的精神。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思维能力。

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设疑。有了疑问,就有了思考探索的动力和方向。

教学中还应重视发挥学生的创造想象。创造想象是创造思维的动力因素。加强创造想象的训练,尤其有利于新颖性和独特性的思维品质的形成。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以片章句段为凭借,训练学生对已有的语言材料进行深入分析、综合、加工和改造,在头脑中进行创造性的构想和表达。

另外,教师的“教”也应有创造性。上课时,如果就“组、复、新、巩、布”的程序,按部就班,死搬硬套,逐题演练和引导,看上去似乎条条有理,但课堂上显得死气沉沉,学生的学习情绪始终不高。原因就在于教师的引导缺乏创造性。试想,每堂课都按这样呆板的程序,像流水作业似的,能唤起学生的学习激情吗?

高中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发现真理的地方。

5.差异性

由于每个人先天的禀赋、家庭教育环境影响的不同以及虽受同样教育但内化过程的千差万别,学生中会出现极其丰富而又差异纷呈的个性。所以,我们必须承认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只有承认学生的差异性,才能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分别达到其可能达到的水平。这样才能够大面积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就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有所争论。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的认识有差异,这是必然的。有差异,就可能有争论。教育家赞可夫说:“如果不允许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智力、情感和性格特点参与到教学中来,那堂课气氛怎能活跃?”让全班学生都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议论纷纷,你争我辨,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激励学生发表独到的见解。

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就能正确对待“优生”与“差生”,灵活体现“因材施教”,避免许多不应该发生的尴尬。

高中语文课堂应该是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塑造学生高尚人格的地方。

高中语文教学要接受高考的检验,拒绝作秀,需要真抓实干,拒绝故作姿态,需要脚踏实地,拒绝僵化腐朽,需要新鲜活泼。如果我们能够在教学中认真领会民主性、自主性、参与性、创造性、差异性,并自觉地应用于我们的实践,我想是可以突破高中语文教学的尴尬并有效地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融入教学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