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收支的调节是指编表国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对国际收支各个项目和总体状况进行均衡分析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调节国际收支各个项目的差额和总差额,以达到一定的目标模式的宏观经济管理行为。
(一)国际收支失衡的含义
我们知道,国际收支账户是一种事后的会计性记录。如果仅从国际收支平衡表各项目的记录综合在账面上看,国际收支总是平衡的,这是以复式记账法原理记录国际收支各个项目所致。但我们所讲的国际收支的均衡与失衡并非会计意义上的,而是指实际经济意义上的。也就是说,一国对外经济交易中的收入和支出,一般不可能完全相等。由于种种原因,国际收支经常不均衡,需要通过人为地调节、记录使国际收支平衡表达到均衡。20世纪50年代初期,詹姆斯·米德在其所著的《国际收支》(The Balance of Payments)一书中,主张将国际收支平衡表上的各经济交易区分为自主性交易(Autonomous Transaction)和补偿性交易(Compensatory Transaction)。所谓自主性交易又称事前交易(Ex-ante Transaction),即事前纯粹为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而主动进行的交易。如经常账户中的货物进出口、提供的服务、经常性转移和资本项目中的长期资本个别项目。国际收支的差额或不均衡就是指自主性交易的不均衡。或者说,如果以上属于自主性交易的各个项目之和等于零,则国际收支处于均衡状态。补偿性交易又称事后交易(Ex-post Transaction),这类交易是为了弥补自主性交易各项目所发生的差额而进行的。例如,资本项目中的短期资本项目、金融账户中的各个项目、错误与遗漏账户等。这给讨论国际收支的均衡与不均衡,提供了判断标准。
按照当前人们的传统习惯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做法,国际收支平衡表可以按下述指标加以观察。
1.贸易收支差额
贸易收支差额是传统上用得比较多的一种方法,它包括货物与服务在内的进出口收支差额。贸易收支账户实际上仅是国际收支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国际经济往来日益频繁的今天,贸易虽不能代表国际收支的整体,但对某些国家来说,贸易收支在全部国际收支中所占的比重相当大,因此,出于简便,可将贸易收支作为国际收支的近似代表。此外,贸易收支在国际收支中还有其特殊重要性,因为商品的进出口情况综合反映了一国的产业结构、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状况。
2.经常账户差额
如前所述,经常账户包括进出口货物、服务收支、收益收支、官方和其他部门的经常转移收支等,前三项构成经常项目收支的主体。虽然经常项目的收支也不能代表全部国际收支,但它能综合反映一个国家的进出口状况,因而被各国广为使用,并被当作制定国际收支政策和产业政策的重要依据。
3.基本账户差额
基本账户差额包括经常账户和长期资本账户所形成的差额。长期资本相对于短期资本来说是一种比较稳定的资本流动,它不是投机性的,而以市场、利润为目的,反映了一国在国际经济往来中的地位和实力。将经常收支和长期资本收支结合在一起,能反映出一国国际收支的基本状况。因此,基本账户便成为许多国家尤其是那些长期资本进出规模较大的国家或地区观察和判断其国际收支状况的重要指标。
4.综合账户差额
综合账户差额是指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与金融账户中的资本转移、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账户所构成的差额,也就是将国际收支账户中的官方储备账户剔除后的差额。由于综合差额的状况直接影响到该国的汇率是否稳定,且其变动必然导致官方储备的相反方向的变动,因此,通过综合账户差额可以衡量国际收支对一国国际储备所构成的压力。而动用官方储备弥补国际收支的不平衡、维持汇率稳定的措施又会影响到一国的货币发行量。鉴于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倡导使用综合差额这一概念。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人们说的国际收支盈余或赤字,通常指的就是综合差额的盈余或赤字。
综上所述,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概念有许多种。不同国家往往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选用其中一种或若干种,来判断本国在国际经济交往中的地位和状况,并采取相应的对策调整国际收支失衡问题。
(二)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
一般来说,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现象是经常的、绝对的,而平衡却是偶然的、相对的。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影响国际收支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经济增长状况
经济增长对国际收支有明显影响,具体包括两种类型的国际收支不平衡。
(1)周期性不平衡。周期性不平衡(Cyclical Disequilibrium)主要在于各个国家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由于经济制度、经济政策等原因出现周期性波动,而导致国际收支失衡。典型的经济周期具有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各有其特点,并对国际收支产生不同的影响。例如,危机阶段的典型特征是生产过剩、国民收入下降、失业增加、物价下跌等,这些因素一般有利于该国增加出口和减少进口,有助于缓解该国的国际收支逆差;高涨阶段的典型特点是生产和收入高速增长、失业率降低、物价上涨等,这些因素一般会刺激进口,抑制出口,从而造成贸易逆差。因此,经济周期会造成一国国际收支顺差或逆差的更替。在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今天,世界主要贸易国家的周期性经济波动,还会影响其他国家,甚至影响全世界。
(2)收入性不平衡。对一国国家或地区来说,持续的高速增长会较大幅度地提高国民收入水平,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收入的增加,对进口产品需求会增加,内需也会有所增加,原来出口产品的一部分也会被用于国内消费,进而对国际收支产生影响。但是,国民收入大幅提高后,能否会出现收入性不平衡,还取决于该国的边际储蓄倾向、边际进口倾向和出口能力能否扩大等因素。这种不平衡可以是周期性的、货币性的,或者是由经济处于高速增长时期引起的。
2.结构性不平衡
结构性不平衡(Structural Disequilibrium)是指当国际分工的结构(或世界市场)发生变化时,一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不能适应这种变化而产生的国际收支不平衡。由于国情的差异,各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适合自身特点的经济结构,在一定的生产资源、技术条件、管理水平和消费结构状况下,根据比较优势原则生产和输出某些商品、劳务,同时也输入另一些商品和劳务,经过动态调整,实现对外贸易的平衡。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新产品、新技术层出不穷,国际市场商品及劳务价格和供求关系也在不断变化,因此,世界各国要不断调整本国的经济结构以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化,即使原有的相对平衡和经济秩序受到冲击。如该国的经济结构不能灵活调整以适应国际分工结构的变化,则会产生国际收支的结构性不平衡。事实证明,一国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结构性原因造成的失衡具有长期性。
3.货币性不平衡
货币性不平衡(Monetary Disequilibrium)是指由一国的货币增长速度、商品成本和物价水平发生较大变化而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货币与价格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当国内货币供过于求时,本币在国内购买力下降,其表现是物价水平普遍上升,假定汇率不发生变化,本国物价水平就会高于其他国家的物价水平,造成出口商品成本增加,对外竞争力下降,出口受到抑制;另一方面,国外商品价格相对低廉,进口将增加,造成国际收支逆差。反之,国内货币供应减少,通货紧缩,物价水平普遍下降,本国出口商品成本、价格相对低于外国商品,有利于刺激出口、抑制进口,国际收支出现顺差。货币性不平衡可以是短期的,也可以是中期的或长期的。(www.xing528.com)
4.临时性不平衡
临时性不平衡(Stochastic Disequilibrium)是指短期的、由非确定的或偶然的因素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例如,由于天灾人祸,农作物产量大幅下降,该国被迫增加粮食进口并引起国际收支逆差。这种性质的国际收支失衡,程度较轻,持续时间不长,具有可逆性,因此可以认为是正常现象,一般不需要政策调节。
5.外汇投机和国际资本流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数量、方向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成为影响国际收支平衡的重要因素。通常情况下,一国经常项目的顺差或逆差可以通过资本项目的逆差或顺差弥补。另一方面,假如经常项目变化不大,那么,国际资本流动的方向和数量就成为影响一国国际收支平衡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由于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形成了大量的国际游资,其冲击力量非常大,大量国际游资流入一国,会使该国形成国际收支的顺差;反之,大量国际游资的流出,则会使该国形成国际收支的逆差。因此,巨额国际游资的流出流入也成为影响一国国际收支平衡的因素。
(三)国际收支失衡的影响与调节
国际收支失衡对一国经济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它不仅涉及对外支付方面的问题,也涉及一国的国内经济活动。一国长期、大量的国际收支顺差,容易产生本币升值的压力和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有时还会产生并加深国与国之间的矛盾,甚至招致他国的报复或发生冲突。而一国长期、大量的国际收支逆差,将使本国积累的对外负债超过本国的支付能力,严重时可能会发生国际债务危机;持续性巨额逆差国由于外汇短缺,必然引起外汇汇率上升、本币贬值,从而削弱本币的国际地位。因此,一国无论发生持续性顺差还是逆差,都会影响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政府当局必须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调节。
国际收支的调节方法往往与本国的货币制度、经济结构等有密切联系。在金本位条件下,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可以发挥作用。但在当前的信用货币制度和国际货币体系下,各国政府主要通过行政手段、经济政策、国际经济合作等方法进行调节。一般采取的对策有以下几种。
1.财政政策
用财政政策调节国际收支失衡,主要是通过扩大或缩小财政开支、提高或降低税率以及税收补贴等方法。当一国因进口增加、出口减少而发生国际收支逆差时,政府可采取削减财政开支,财政补贴,或出口退税、出口免税、进口增税,或提高税率、增加税收,使社会上通货紧缩,促使物价下降,出口商品成本下降,以提高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刺激出口、抑制进口,逐步使逆差减少。当发生国际收支顺差时,可采用上述相反方向的操作。
2.金融政策
金融政策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间接调节国际收支的政策举措之一,政府有关当局可采用调节利率或汇率的办法实现国际收支平衡。
(1)调节利率。调节利率是指一国货币当局在出现国际收支逆差或顺差时,通过调整再贴现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在公开市场上进行业务操作等途径来实现政策目标。调整再贴现率借以影响市场利率,进而影响资本流出流入规模、消费需求和贸易收支等,最终有助于国际收支恢复平衡。例如,当一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时,该国中央银行通过提高再贴现率,一方面可以紧缩信用,抑制消费,使进口相应减少,有利于贸易收支的改善;另一方面,由于市场利率提高,可促进外国短期资本为获得较多利息收益而流入本国,减少本国资本外流,使资本和金融项目收支得以改善。提高或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目的是通过扩张或紧缩信贷投放来影响国内信贷规模,达到调节国际收支失衡的目的。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是通过增加或减少市场流通的货币供给量,从而影响国内信贷规模,达到调节国际收支失衡的目的。
(2)调节汇率。调节汇率是指货币当局通过货币升值或贬值来影响进出口,从而影响外汇收支,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当国际收支发生逆差时,可以通过本币贬值,刺激出口,增加外汇收入,从而调节国际收支逆差;当国际收支发生逆差时,则实行本币升值,鼓励进口,减少出口,使外汇流出,从而调节国际收支顺差,实现国际收支平衡。
3.资金融通政策
资金融通政策包括外汇缓冲政策和国际信贷政策。
(1)外汇缓冲政策。外汇缓冲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调节国际收支失衡,将持有的黄金、外汇储备作为缓冲体,通过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买卖外汇,来消除国际收支不平衡所形成的外汇供求缺口,从而使国际收支失衡所产生的影响仅限于外汇储备的增减,而不引起汇率的急剧变动和进一步影响本国的经济。事实上,通过黄金、外汇储备来平衡临时性或季节性的国际收支逆差虽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但若一国的黄金、外汇储备有限或不充足,大量甚至是长期的国际收支逆差就不能完全依靠这一政策来调节。
(2)国际信贷政策。国际信贷可分为政府间信贷和国际金融机构贷款。政府间的信贷可以是短期的,即由两国或数国中央银行通过签订短期信贷协议,提供短期信贷支持;也可通过事先安排,在各中央银行之间签订“互惠信贷协议”,在需要时提供贷款支持。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包括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以及商业银行的贷款,可以是长期的,也可以是短期的,以此解决国际收支失衡问题。
4.直接管制政策
直接管制是指一国政府通过发布行政命令,对国际经济贸易进行行政干预,以达到调节国际收支失衡的目的。直接管制可分为财政性管制、商业性管制和外汇管制等形式。财政性管制包括对关税、津贴、出口补贴、出口退税等的调整;商业性管制包括进口配额、进口许可证等;外汇管制主要通过严格审批进口用汇、加强出口收汇管理、实行结汇售汇制度等。
5.国际经济合作政策
当今国际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加强国际经济合作已成为调节一国国际收支失衡的重要措施之一。各国在采取上述措施调节国际收支失衡时,都是从本国的自身利益出发。事实上,一国的国际收支逆差往往是另一国的国际收支顺差,当出现逆差的国家采取各种政策进行调整时,出现顺差的国家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也会采取相应的政策,这样很容易引起各国之间的摩擦和冲突,进而爆发贸易战、货币战等,其最终结果是国际经济秩序遭到破坏,各国的利益也会受损。因此,要在世界范围内解决各国的国际收支失衡问题,必须加强国际经济合作。例如,发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金融组织的作用,帮助各成员改善其国际收支失衡状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