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国20世纪90年代末发生的通货紧缩为例。
(一)货币现象
从1993年实行“适度紧缩”货币政策开始,各类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不断下降。根据这一结果,1998年以来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率显然偏低。这一结果的政策含义也是明显的,为了保持经济的平稳增长和价格水平的基本稳定,有必要保持比较平稳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但它也给政府采取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留下空间。
亚洲金融危机使我国承受了出口减少和进口商品价格下降的双重压力。东南亚发生金融危机以后,处于危机中的各国都使本国货币大幅度贬值,出口商品价格降低,导致我国出口受到较大影响。这种压力一方面直接来自日本(由于日元贬值,中国出口产品的日元价格上升),另一方面来自其货币已大幅度贬值的其他亚洲国家(地区)。由于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国货币贬值,而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和出口市场又与这些国家相近,中国在国际市场上遇到这些国家产品的激烈竞争。亚洲货币贬值特别是日元贬值还对我国人民币汇率稳定构成巨大压力,由于企业和公众增强人民币汇率贬值预期,企业结售汇不积极,资金外逃加剧。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影响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减少了中国的外资流入。由于周边国家货币贬值,人民币汇率相对上升,不利于出口额的增长和通货紧缩的缓解。
(三)生产能力严重过剩是通货紧缩的内在原因
中国生产能力过剩首先表现在宏观上潜在产出水平明显提高,而实际产出水平已低于潜在产出水平。到1995年,我国许多重要产品的生产能力利用率都徘徊在50%上下,有的甚至低于40%。如果考虑高库存情况,我国生产能力闲置就更为严重。我国有一半产品生产能力利用率不足60%,最低的只有10%。供给相对过剩是通货紧缩的主要原因。造成生产能力过剩的根源是长期以来的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是以往速度型经济增长方式造成的必然结果。各地和各行业盲目投资、重复建设作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过程中的顽症,在我国一些企业经济生活中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长期积累形成的负面效应表现为我国经济效益低下、资源严重浪费、库存大量增加和各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加剧了我国生产能力过剩。生产能力的过剩必然导致市场供过于求,价格下降。生产者还可能进行过度竞争,引起价格的进一步下跌。
(四)企业效率低加剧了通货紧缩
中国出现通货紧缩之前,企业经济效益就一直在下降。中国企业效率的低下,不仅仅表现在盈利能力下降,更体现在缺乏创新机制和创新能力上。从经济增长的一般发展规律来看,一个逐步走向自由化的经济体的增长方式大致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廉价劳动力和原材料的大量投入推动经济增长阶段;第二阶段因为经济存在大量投资机会,经济在快速的货币化过程中,大量资金投入拉动经济增长;第三阶段,市场已经基本被瓜分完毕,市场规则逐步完善,经济开始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过渡,来自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压力加剧,市场上的竞争逐渐从资本的竞争转化为技术和管理的竞争,技术进步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缺乏创新能力,意味着投资机会的减少和经济增长的乏力。
(五)缺乏新的投资需求扩张机制强化了通货紧缩(www.xing528.com)
理论界关于我国缺乏新的投资需求扩张机制的观点可以概括为:一是随着投融资体制、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预算约束逐步“硬化”,抑制了来自过去那种不计投资回报、重复建设的虚假投资需求和随之派生的消费需求。虚假需求不足导致社会总需求规模收缩。二是金融机构出现强烈的信贷自紧缩趋向。这归因于金融企业强化风险约束机制,将风险责任落实到人,银行由过去的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乱贷”转变为个人风险最小化的“惜贷”。三是在投融资体制上仍存在严重的所有制歧视。随着非正规融资渠道的清理,非国有经济因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而失去发展活力。我国微观需求扩张存在严重体制障碍,处于旧的虚假需求被抑制、新增长方式和新经济体制所产生的需求不足的阶段。
(六)商品供求总量与供求结构严重失衡以及居民即期消费的缩减造成物价下降
商品供给大于市场需求,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造成商品价格总水平较长时期处于低位徘徊的局面。双重失衡使商品的需求增长速度小于供给增长速度,从而使整个社会在供过于求压力不断增强的过程中出现通货紧缩。居民缩减即期消费、增加储蓄,导致消费品市场低迷。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居民家庭未来支出预期增大,未来预期收入增长减缓
近几年,我国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包括机构精简、国企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这些改革为经济长期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但同时,随着改革的深化,社会福利市场化步伐加快。原来由国家支付的许多福利项目费用将逐步转移,主要由居民家庭和个人支付。一些改革措施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居民的即期收入和未来预期收入,最具代表性的是住房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和教育体制改革。
2.农村市场萎缩
从当时情况看,农民收入增长相对较慢:一方面,乡镇企业效益大幅下滑以致部分倒闭,使农村非农收入直线减少;另一方面,农产品价格降低,各类物价指数负增长,农村实际收入增长缓慢,有些地区甚至出现负增长。
3.购买力存在结构性问题
由于收入向两极分化,高收入阶层因收入增长快于消费品生产结构的调整,消费趋于饱和,需求的增长受到产品结构的抑制;低收入阶层因收入增长缓慢,有效购买力不足,消费需求受到收入和购买能力的制约,不能转化为现实的消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