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运用货币政策手段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实现最终目标的途径和过程的机能。
至于采用哪些政策手段更有利于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以及其过程和机制的有效性如何,在西方有不同的理论和立场,主要有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的传导机制理论。
1.凯恩斯学派传导机制理论
凯恩斯学派主张传导过程中的主要机制或主要环节是利率,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或调整必须首先影响利率的升降,然后才能使投资及总支出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总收入的变化。用符号可以表示为:
式中,M表示货币量;r表示利率;I表示投资;E表示总支出;Y表示总收入。其中,特别强调利率的变化通过资本边际效率的影响使投资以乘数方式增减,最后影响社会总收支的变化。
2.货币学派传导机制理论
货币学派认为利率在货币传导机制中并不起重要作用,强调货币供应量在整个传导机制中具有真实效果。
这种主张认为,增加货币供应量在开始时会降低利率,但不久会因货币收入增加和物价上涨而使名义利率上升,而实际利率则有可能回到并稳定在原来的水平上。他们认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主要不是通过利率间接地影响投资和收入,而是通过货币实际余额的变动直接影响支出和收入,用符号表示为:
(www.xing528.com)
可见,用哪些政策工具作为传导机制,理论界存在疑义,在实际运用中各个国家也不尽相同。
(二)货币政策的作用过程
在西方国家,货币政策的作用过程一般由以下三个基本环节构成。
(1)从中央银行至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即中央银行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等货币政策工具,调节各金融机构的超额准备金量和金融市场融资条件(包括利率),以控制各金融机构的贷款能力和金融市场的资金融通。
(2)从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至企业和个人的投资与消费,即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的实施,如提高或降低利息率,扩张或紧缩货币供应量,使各金融机构和企业、个人调整自己的投资和消费,从而使社会的投资和消费发生变化。
(3)从企业、个人的投资、消费至产量、物价和就业的变动。个人投资消费行为的变化,必然会引起产量、物价和就业的变动,最终影响经济发展、物价稳定、就业充分、国际收支平衡等的实现。
(三)货币政策时滞
货币政策时滞又称货币政策时差,是指货币政策的实施影响重要经济变量所需要的时间。货币政策时滞的存在,是因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但货币政策本身并不直接作用于最终目标,而是通过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即政策手段发挥的效果或作用,才能对最终目标产生影响。货币政策时滞有长有短。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一般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中央银行至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第二阶段是从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至企业和个人的投资与消费;第三阶段是影响企业、个人的投资消费乃至产量、物价和就业的变动。总之,货币政策从运用到产生政策效果,经过三个过程,这三个阶段总括为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我国货币政策传导过程如图13-2所示。
图13-2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