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国家通常选用的货币政策中介指标主要是利率和货币供给量,也有一些国家选择汇率指标。利率、货币供给量等金融变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各有其优缺点。
(一)利率
20世纪70年代以前,西方各国的中央银行大多以利率作为中介指标。利率作为中介指标的优点有三。一是可测性强。中央银行在任何时候都能观察到市场利率水平及结构,可随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判断。二是可控性强。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可直接控制对金融机构融资的利率。中央银行还可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率政策,调节市场利率的走向。三是相关性强。中央银行通过利率变动引导投资和储蓄,从而调节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但利率作为中介指标也有不足之处,其抗干扰性较差,主要表现在利率本身是一个内生变量,利率变动是与经济循环相一致的。经济繁荣时,利率因资金需求增加而上升;经济萧条时,利率因资金需求减少而下降。利率作为政策变量时,其变动也与经济循环相一致。经济过热时为抑制需求而提高利率,经济疲软时为刺激需求而降低利率。于是,当市场利率发生变动时,中央银行很难确定是内生变量发生作用还是政策变量发生作用,因而也便难以确定货币政策是否达到了应有的效果。
(二)货币供给量
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各国的中央银行大多以货币供给量为中介指标。货币供给量作为中介指标的优点有三。一是可测性强。货币供给量中的M0、M1、M2都反映在中央银行或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上,便于测算和分析。二是可控性强。通货由中央银行发行并注入流通,通过控制基础货币,中央银行也能有效地控制M1和M2。三是抗干扰性强。货币供给量作为内生变量是顺循环的,即经济繁荣时,货币供给量会相应地增加,以满足经济发展对货币的需求;而货币供给量作为外生变量是逆循环的,即经济过热时,应该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给量,防止由于经济过热而引发通货膨胀。然而,理论界对于货币供给量指标应该选择哪一层次的货币看法不一。争论的焦点在于M1、M2哪个指标和最终政策目标之间的相关性更强。(www.xing528.com)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家先后放弃货币供给量指标而采用利率指标,这是因为80年代末以来的金融创新、金融放松管制和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的发展,使各层次货币供给量的界限更加不易确定,从而导致基础货币的扩张系数失去了以往的稳定性,货币总量同最终目标的关系更加难以把握,结果使中央银行失去了对货币供给量的强有力的控制。
(三)其他指标
有些经济、金融开放程度比较高的国家和地区,还选择汇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这些国家的货币当局确定其本币同另一个经济实力较强国家货币的汇率水平,通过货币政策操作,盯住这一汇率水平,以此实现最终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