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发展货币需求理论的深入研究

发展货币需求理论的深入研究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并把它发展成一种权衡性的货币需求理论,即流动性偏好说。沿着剑桥学派的思路,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从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入手。基于交易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凯恩斯称为货币的交易需求。这种货币需求与过去的货币需求理论是一脉相承的。

发展货币需求理论的深入研究

(一)马克思货币需求理论

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以完全的金币流通为假设条件,进行了如下论证:首先,商品价格取决于商品的价值和黄金的价值,而商品价值取决于生产过程,所以商品是带着价格进入流通的;其次,商品数量和价格的多少决定了需要多少金币来实现它;最后,商品与货币交换后,商品退出流通,货币却要留在流通中多次进行商品交换,从而一定数量的货币流通几次,就可相应进行几倍于它的商品量进行交换。这一论证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执行流通手段的货币必要量=商品中价格总额÷同名货币的流通次数

若以M表示货币必要量,P表示商品价格,Q表示待售商品数量,V表示货币流通速度,则有:

该模型反映了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这一基本原理:在一定时期内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必要量,主要取决于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速度。

(二)古典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1.交易方程式

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在其1911年出版的《货币购买力》一书中提出了交易方程式:

其含义是流通中的通货存量(M)乘以货币流通速度(V)等于物价水平(P)乘以交易总量(T)。费雪给予了这个方程式古典经济学的解释:首先,货币流通速度V是由诸如银行信用机构的组织结构与效率、工业集中程度和人们的货币支出习惯等制度因素决定的,这些因素变动缓慢,在短期内可视为不变的常量;长期由于经济中支付机制的变化,流通速度会逐渐地、以可预料的方式发生变化,但不受M变动的影响;其次,由于假定供给能够自动创造需求,因而实际产量全部进入流通,实际交易数量就是产出量或充分就业产量,因此在短期内,交易数量也是不变的常量,长期亦不受M变动的影响;最后,货币仅是方便交易的工具,因此,所有的货币不是用于消费,就是通过储蓄自动转化为投资,全部进入流通充当交易媒介。这样,费雪交易方程式又可表达为:

在这个表达式中,由于V、T是常量,故货币数量的变动直接引起物价水平与之成正比例变动。因此,费雪交易方程式实质上表述的是一种货币数量与物价水平变动关系的理论。费雪将此交易方程式进行一定的变形,就得到了货币需求方程式:

此公式表明,决定一定时期名义货币需求数量的因素主要是这一时期全社会一定价格水平下的总交易量与同期的货币流通速度。从费雪的交易方程式中也可以看出,他是从宏观分析的角度研究货币需求的,而且仅着眼于货币作为交易媒介的职能。

2.剑桥方程式

开创微观货币需求分析先河的经济学家英国剑桥大学的经济学教授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和其学生庇古。20世纪20年代,他们创立了“现金余额说”,并用数学方程式的形式予以解释,又被称为“剑桥方程式”。

现金余额说把分析的重点放在货币的持有方面。马歇尔和庇古认为,人们的财富与收入有三种用途:一是投资以取得利润利息;二是消费以取得享受;三是持有货币以便利交易和预防意外,从而形成现金余额,即对货币的需求。这三种用途互相排斥,人们究竟在三者之间保持什么样的比例,必须权衡其利弊而决定。如果感觉到保持现金余额所得的利益较大而所受的损失较小,则必然增加现金余额,否则就会减少现金余额,用数学方程式表示为:

式中,Md表示名义货币需求;k表示以货币形式保有的收入占名义总收入的比率;P表示价格水平;Y表示总收入,这就是著名的剑桥方程式。

3.两个方程式的区别

比较费雪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可以很容易地发现二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以收入Y代替了交易总量T;二是用以货币形式保有的收入占名义总收入的比率k代替了货币流通速度V。费雪方程式是从宏观角度分析货币需求的产物,它表明要维持价格水平的稳定,在短期内由制度因素决定的货币流通速度可视为常数的情况下,商品交易量是决定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剑桥方程式则是从微观角度分析货币需求的产物,出于种种经济考虑,人们对于持有货币有一个满足程度的问题:持有货币要付出代价,如丧失利息,这个代价是对持有货币数量的制约。微观主体要在比较中决定货币需求的多少。显然,剑桥方程式中的货币需求决定因素多于费雪方程式,特别是利率的作用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只是在方程式中没有明确地表示出来。

(三)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作为马歇尔与庇古的学生,凯恩斯继承了两位老师关于权衡利弊而持有货币的观点。并把它发展成一种权衡性的货币需求理论,即流动性偏好说。沿着剑桥学派的思路,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从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入手。他认为,人们之所以需要持有货币,是因为存在着流动性偏好这种普遍的心理倾向,而人们偏好货币的流动性是出于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1.交易动机

凯恩斯认为,交易媒介是货币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功能,因此人们为了应付日常的商品交易,必然需要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这个持币动机就是交易动机。基于交易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凯恩斯称为货币的交易需求。这种货币需求与过去的货币需求理论是一脉相承的。

2.预防动机

凯恩斯对预防动机的解释是,人们为了应付不测之需而持有货币的动机。凯恩斯认为,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未曾预料的、不确定的支出和购物机会,为此,人们也需要保持一定量的货币在手中,这类货币需求可称为货币预防需求。(www.xing528.com)

凯恩斯进而谈到,预防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仍然主要作为交易的准备金,只不过是扩大了的准备金,所以,就实质来说,预防动机与交易动机可以归入一个范畴之内,由这两个动机所引起的货币需求与收入水平存在着稳定的关系,是收入的递增函数。用函数式表示,即为:

式中,M1表示满足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而需要的货币量;L1表示Y与M1之间的函数关系;Y表示收入。

3.投机动机

投机动机是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中最具创新的部分。凯恩斯认为,人们持有货币除为了交易需求和应付意外支出外,还为了储存价值或财富。凯恩斯把用于贮藏财富的资产分为两大类:货币和债券。人们持有货币资产,收益为零。持有债券资产,则有两种可能:如果利率上升,债券价格就要下跌;利率下降,债券价格就会上升。显然,人们对现存利率水平的估价就成为人们在货币和债券两种资产间进行选择的关键。如果人们确信现行利率水平高于正常值,这就意味着他们预期利率水平将会下降,债券价格将会上升,人们就必然会多持有债券;反之,则会倾向于多持有货币。由此可以得出一个基本原理:投机性货币需求(也称资产性货币需求)最主要受利率影响,是利率的递减函数。用函数式可表示为:

式中,M2表示投机性货币需求量;L2表示i和M2之间函数关系;i表示利率。

由于投机性货币需求与人们对未来利率的预期紧密相关,受心理预期等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而心理的无理性则使投机性货币需求变幻莫测,甚至会走向极端,流动性陷阱就是这种极端现象的表现。

所谓流动性陷阱,是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从而债券价格下跌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供给,都会被人们以货币形式储存起来。

由于货币总需求等于货币交易需求、预防需求和投机需求之和,所以货币总需求的函数式为:

由此可以看出,凯恩斯把利率视为货币需求函数中与Y有同等意义的自变量,这是凯恩斯以前的经济学家所没有达到的。

(四)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受马歇尔、庇古现金余额说的启发,采纳了凯恩斯对公众货币需求动机和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采用微观经济理论中的消费者选择理论,更加深入、细致地发展了微观货币需求理论。弗里德曼认为,货币也是一种商品,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就像人们对别的商品和劳务的需求一样,因此,对人们货币需求问题的分析,可借助于消费者选择理论来进行。一般消费者在对诸多商品进行选择时,必然要考虑三个因素:总财富水平、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持有货币给人们带来的效用。弗里德曼认为,与消费者对商品的选择一样,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同样受这三类因素的影响,进而对影响货币需求的这三类因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1.总财富水平

弗里德曼将总财富作为决定货币需求量的重要因素。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总财富很难估算,所以弗里德曼用收入来代表财富总额,原因在于财富可视为收入的资本化价值。但这个收入不是统计测算的现期收入,而是长期收入,即永恒收入Y。因为现期收入受年度经济波动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缺陷。而所谓永恒收入,是指一个人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的过去、现在和今后预期会得到的收入的加权平均数,具有稳定性。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与永恒性收入成正比关系,由总财富决定的永恒性收入水平越高,货币需求越大。

弗里德曼进一步把财富分为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两大类。人力财富是指个人获得收入的能力,其大小与接受教育的程度紧密相关;非人力财富是指各种物质性财富,如房屋、生产资料等。这两种财富都能带来收入,但人力财富缺乏流动性,给人们带来的收入是不稳定的;而非人力财富则能给人们带来较稳定的收入。因此,如果永恒收入主要来自人力财富,人们就需要持有更多的货币以备不时之需;反之,人们的货币需求就会下降。因此,非人力财富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W与货币需求成反比关系。

2.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

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是指其他资产的预期报酬率。弗里德曼认为,货币的名义报酬率rm可能等于零(手持现金与支票存款),也可能大于零(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而其他资产的名义报酬率通常大于零。这样,其他资产的名义报酬率就成为持币的机会成本。其他资产的报酬率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目前的收益,如债券的利率rb股票的收益率re;另一部分是预期物价变动率(1/P·dP/dt)。显然,债券的利率、股票的收益率越高,持币的机会成本就越大,货币的需求量就越小;预期的通货膨胀率越高,持币带来的通货贬值损失就越大,对货币的需求就越小。

3.持有货币给人们带来的效用

其他因素,如人们的嗜好、兴趣等也是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

由此,可得到财富持有者的货币需求函数:

式中,M/P表示财富持有者对货币的实际需求量;U表示影响货币需求编号的其他因素;其余符号如上所述。

将rm这个变量纳入函数式,说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中的货币口径大于凯恩斯学派所考察的货币。此外,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还具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强调永恒收入对货币需求的重要影响,弱化机会成本变量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永恒收入对货币需求的决定具有最重要的作用,而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变动不敏感。弗里德曼之所以要强调这一点,是因为他要论证货币需求的相对稳定性:永恒收入自身具有稳定性的特点,利率虽然经常变动,但货币需求对其变动不敏感,因此,货币需求是可测的,且相对稳定。货币收入、价格水平等变量都是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相互作用的结果,说明货币对于总体经济的影响主要来自货币供给方面。据此,弗里德曼提出了以反对通货膨胀、稳定货币供给为主要内容的货币政策主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