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货币需求及其决定因素分析

货币需求及其决定因素分析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客观货币需求是指人们由各种客观因素决定的“不得不”占有的货币量。名义货币需求是指社会各经济部门当时所实际持有的货币单位的数量,一般记为Md;实际货币需求是指名义货币数量在扣除了物价变动因素之后的货币余额,它等于名义货币需求除以物价水平,即Md/P。不同经济主体对货币需求量是不同的。然而,货币需求理论及货币政策所关注的并不是某一时点上的货币需求量,而是某一时期内货币需求的大致趋势及其变动幅度。

货币需求及其决定因素分析

(一)货币需求与货币需求量的含义

1.货币需求的含义

货币需求(Demand for Money)是指社会微观经济主体,如个人、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等在既定的国民收入水平或财富范围内能够而且愿意对持有货币的需求。在现代高度货币化的经济社会里,一定的经济内容必然伴随着对货币的一定需求。货币作为交易媒介,是人们财富的一般代表,货币这一独特职能使人们产生了对它的需求。在充当交易媒介时,货币与商品相对应,因此,在一定时期内,一个经济实体生产出多少商品,就需要相应数量的货币发挥媒介作用,以实现这些商品的价值,这是实体经济运行对发挥交易媒介职能的货币产生的需求;此外,货币作为财富的一般代表,具有价值贮藏职能,也是人们愿意持有货币并作为其资产组合的一个原因,这是微观经济主体对发挥价值贮藏职能的货币产生的需求。显然,这里所说的货币需求并不是指人们主观上“想要”多少货币,而是由各种客观因素所决定的人们“只能”占有一定量的货币,它不是一种纯粹的主观愿望,而是一种由各种客观经济变量所决定的对货币的持有动机或要求,是人们在其所拥有的全部资产中根据客观需要认为应该以货币形式持有的数量或份额。

从不同的角度考虑,货币需求可以分为以下几对概念。

(1)主观货币需求与客观货币需求。主观货币需求是指人们在主观上所要占用的货币量。客观货币需求是指人们由各种客观因素决定的“不得不”占有的货币量。主观货币需求是一种无约束的需求,可能为无限大,基本上是无效需求。客观货币需求是一种由客观环境所决定的对货币的持有需求,它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各经济主体究竟需要多少货币才能满足商品生产和交换的需要。因此经济学中研究的货币需求是客观货币需求。

(2)宏观货币需求与微观货币需求。宏观货币需求是指从一个国家的社会总体出发,强调货币作为交易工具的职能,在分析市场供求、收入及财富指标的变化上,探讨一国需要多少货币量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货币的需求。微观货币需求是从社会经济个体出发,分析各部门、个人、企业等的持币动机和持币行为,研究一个社会经济单位在既定的收入水平、利率平和其他经济条件下,所需要持有的货币量。微观货币需求的总和并不等于宏观货币需求,往往大于宏观货币需求。货币理论主要关注的是宏观货币需求。

(3)名义货币需求与实际货币需求。名义货币需求是指社会各经济部门当时所实际持有的货币单位的数量,一般记为Md;实际货币需求是指名义货币数量在扣除了物价变动因素之后的货币余额,它等于名义货币需求除以物价水平,即Md/P。名义货币需求与实际货币需求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剔除了通货膨胀通货紧缩所引起的物价变动的影响。由于名义货币需求不能准确反映经济主体对货币的真实需求,所以更注重考察的是实际货币需求。

2.货币需求量的含义

货币需求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和区域内(如一个国家),社会各部门(个人、企事业单位和政府)在既定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所需要的货币数量的总和。货币需求量是货币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为了更加准确地理解货币需求量的含义,还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1)货币需求量是一种能力与愿望的统一。货币需求量是社会各部门或经济主体以收入或财富的存在为前提,在具备获得或持有货币的能力范围之内愿意持有的货币量。因此,构成货币需求量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有能力获得或持有货币;二是必须愿意以货币形式保有其财产。有能力而不愿意持有货币不会形成对货币的需求量;同样,有愿望却无能力获得货币也不构成对货币的需求量,而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奢望。

(2)宏观货币需求量与微观货币需求量。不同经济主体对货币需求量是不同的。宏观货币需求量是从宏观经济角度分析、研究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与经济发展、商品流通相适应的货币需求量;而微观货币需求量是指微观经济主体,如个人、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在既定的收入水平、利率水平和其他经济条件下,所需要的货币量。为了更好、准确、全面地理解货币需求量的含义,应将二者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因为,微观货币需求量是宏观货币需求量的构成和基础,宏观货币需求量是微观货币需求量的总括。

(3)货币存量与货币流量。在经济学中,存量是一个时点数,可以在任何时点上加以确认,通常用余额或持有额等表示;流量是一个时期数,需在某一个确定的时间段通过累计加总后确定,通常用周转额或发生额等表示。关于货币需求量,理论界存在两种不同理解:一是指在某一时点上,社会各部门拥有的,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总量,它是一国国民收入分配的结果,即“购买力总量说”;二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对货币的客观需求量,即“流通总量说”。前者是一个存量概念,后者是一个流量概念。通常情况下,我们考察货币需求量主要是研究货币需求存量,分析经济主体在特定条件下可能持有的货币的数量,或者在某一特定时点上,货币需求量与货币供给量达到均衡时的数量。然而,货币需求理论及货币政策所关注的并不是某一时点上的货币需求量,而是某一时期内货币需求的大致趋势及其变动幅度。从这个意义上讲,在货币需求量的研究中,需要把货币存量和货币流量结合起来考察,由于货币存量与货币周转次数的乘积构成货币流量,因此,必须分析货币周转次数的变动趋势和原因,进行静态的和动态的研究,以便为中央银行制定合理的货币供给政策提供依据。

(4)名义货币需求量与实际货币需求量。在现实经济生活中,通货膨胀使货币的名义购买力与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之间存在差异,这就形成对货币需求量的不同需求。名义货币需求量是指个人、家庭、企事业单位等经济主体或一个国家在不考虑价格变动时的货币需求量,它可以直接按照货币的面值来衡量和计算,如1万美元、5万元人民币等,通常用Md表示;实际货币需求量是指个人、家庭、企事业单位等经济主体或一个国家的名义货币需求量在扣除了物价上涨因素后得到的货币余额,它等于名义货币需求量除以物价水平,即Md/p。

(5)现实中,货币的需求量不仅包括现金,还包括存款货币等货币形态。现实经济生活中,货币的范畴在不断扩大,货币需求量已不再局限于现金这一种形态,在任何一个国家,存款货币的数额已远远高于现金的数量。因此,如果把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仅仅局限于现金,显然是片面的。

(二)影响我国货币需求的因素

不管是货币需求的理论分析,还是货币需求的实践研究,核心内容都不外是考察影响货币需求量的经济因素。但由于不同国家在经济制度、金融发展水平、文化和社会背景以及所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也会存在差别。如果把我国现阶段的货币需求视作个人、企业等部门的货币需求之和的话,那么,影响我国现阶段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如下。

1.收入(www.xing528.com)

市场经济中,各微观经济主体的收入最初都是以货币形式获得的,其支出也都要以货币支付。一般情况下,收入提高,说明社会财富增多,支出也就会相应扩大,也就需要更多的货币量来进行商品交易。因此,收入与货币需求总量呈同方向变动。

国民收入的变动对货币需求变动的影响可以用△Md/M除以△Y/Y来反映。当收入变化一个微小的百分比时,货币需求所变化的数量,通常被称为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若用Em表示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则: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个人的收入水平增长较快,对货币需求产生了重大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传统体制下的实物分发与福利制度正在被废除,人们的劳动收入更多地以货币形式获得,人们的消费所需也更多地通过货币的支付来实现,货币收支的增加必然对货币需求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企业之间随着计划性实物调配方式的废除,货币收支迅速增加,也必将对我国货币需求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经济货币化程度提高的过程中,货币需求有增加的趋势。

2.价格

从本质上看,货币需求是在一定价格水平下人们从事经济活动所需要的货币量。在商品和劳务量既定的条件下,价格越高,用于商品和劳务交易的货币需求也必然越多。因此,价格和货币需求,尤其是交易性货币需求之间,是同方向变动的关系。

在实际经济生活中,物价变动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很大。由商品价值或供求关系变化所引起的物价变动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是相对稳定的,二者之间通常可以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比率。而由通货膨胀造成的非正常的物价变动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则极不稳定,因为这种非正常的物价变动不仅通过价格总水平的波动影响货币需求,而且通过人们对未来通货膨胀的预期来影响货币需求。例如,在通货膨胀率极高的时期,通常会出现抢购和持币待购等非正常行为,必然带来对货币需求的超常增长。如果对这类货币需求的变动,货币当局不采取措施予以调节,则会使通货膨胀更加恶化。至于这部分货币需求究竟会增加多少,因其决定因素过于复杂而难以确定,但绝不能据此而忽视物价变动对货币需求产生的巨大影响。

3.利率

利率变动与货币需求量之间的关系是反方向变动的。一般来说,利率越高,各微观经济主体的货币需求将减少;利率越低,货币需求将增多。然而微观经济行为主体的货币需求又有不同的目的(交易或投资),因此,利率与货币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4.货币流通速度

从动态的角度考察,一定时期的货币总需求是指该时期货币的流量。而流量又不外是货币平均存量与货币流通速度的乘积。现假定用来交易的商品与劳务总量不变,而货币流通速度加快,便可以减少现实的货币总需求。反之,如果货币流通速度减慢,则必然增加现实的货币需求量。因此,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总需求是反方向变动的关系,并且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条件下,二者之间的变化存在固定的比例关系。

5.金融资产收益率

金融资产收益率是指债券的利息率或股票的收益率。在金融制度发达或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人们往往有投资性货币需求,亦即以营利为目的、以资产选择为内容的货币需求。当金融资产收益率明显高于存款利率时,人们理所当然地愿意购买有价证券,因而会增加投资性货币需求。金融资产的收益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也很复杂,既然它是一种资产选择行为,便包含着人们对流动性与安全性的权衡,并非单纯追求收益。与此同时,它更多地影响货币需求的结构,使不同的货币需求动机间产生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迅速,对这类因素需要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6.企业和个人对利润与价格的预期

当企业对利润预期很高时,往往有很高的交易性货币需求,因此,它同货币需求成同方向变动。当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较高时,往往会增加消费、减少储蓄,抢购和持币待购成为普遍现象,因此,它同货币需求成反方向变动。

7.财政收支状况

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且有结余,一般意味着对货币需求的减少,因为社会产品中一部分无须货币去分配和使用,从而减少了一部分交易货币需求。反之,当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出现赤字时,则表现为对货币需求的增加。赤字的弥补不管是通过向社会举债还是向中央银行短期透支,都会引起货币需求的增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