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学派又称货币主义或现代货币主义,它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美国兴起的一个经济学流派,其代表人物是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米尔顿·弗里德曼。货币学派的兴起,与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所发生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长期推行凯恩斯学派所倡导的赤字财政政策,使资本主义国家的财政赤字越来越大,通货膨胀越来越严重,而经济却陷入了停滞增长的境地。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货币学派在美英等国异军突起。该学派以货币数量说为依据,强调货币的重要性,主张通过控制货币数量来消除通货膨胀,保持经济的正常发展。
货币学派认为,货币量的增长率同名义收入的增长率保持着一致的关系,货币量的增长会导致名义收入的相应增长,但货币量的变化对收入的影响需要一定的时间,即存在时滞问题。货币量的变化对收入的影响并不是直接的,它最初影响的是人们的资产选择行为。当货币量增加时,现有资产的价格会上升,利息率会降低,人们支出会扩大,相应地,产量和收入会增加。从货币量的变化对产量的影响来看,其只能在短期内对产量产生影响,在长期中只影响价格水平。货币学派同时认为,通货膨胀只是一种货币现象,要消除通货膨胀,要求政府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重视的不是控制利率,而是控制货币数量。(www.xing528.com)
在经济政策主张方面,货币学派反对国家对经济的过多干预,提倡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反对凯恩斯的赤字财政政策的同时,强调货币政策在经济调控中的重要作用。由于货币量的变化对名义收入、产量及价格的影响存在时滞效应,因而如果货币当局有意识地通过改变货币量来克服经济的不稳定,反而会进一步加剧经济的波动。货币学派主张实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使货币增长率长期维持在与预期的经济增长率大体相当的水平,确保经济的稳定。针对各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收入政策”见效不大的状况,货币学派提出了“收入指数化”方案。按照该方案,应当将工资、债券收益及其他收入同物价指数联系起来,根据物价指数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货币学派极力反对凯恩斯学派的赤字财政政策,认为如果政府增加财政支出,而货币量并没有相应地增加,那么财政政策的作用只是暂时的或微小的;如果财政支出的扩大是通过印发货币或银行信贷实现的,这样的财政政策就是通货膨胀政策。凯恩斯学派所倡导的赤字财政政策不能减少经济的不稳定性,而是加剧了经济的不稳定性。在货币学派看来,要确保没有通货膨胀的经济稳定增长,必须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削减财政开支,实行平衡预算政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