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学派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它是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所创立的。凯恩斯学派的诞生并不是偶然的,它是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的直接产物,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这次经济危机影响之大、范围之宽、破坏力之强都是空前的。它导致股市暴跌、企业大批破产、银行纷纷倒闭、失业人员激增。经过长达4年的经济危机后,资本主义世界又陷入了长期的经济萧条之中。面对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的严酷现实,古典学派的经济理论已经无法自圆其说,资本主义世界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经济理论来解释经济危机与失业现象,并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继续存在的前提下,为防治经济危机与失业提出相应的对策。凯恩斯学派正是适应这一需要而产生的。经济危机爆发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放弃了“自由放任”的政策,而转向对国民经济的积极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面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客观上需要从理论上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干预的做法加以论证,为适应这一需要,凯恩斯经济学应运而生。
凯恩斯学派的经济理论及财政政策思想主要体现在凯恩斯的划时代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在该著作中,凯恩斯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实施的经济干预政策进行了理论论证,而凯恩斯理论又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实施经济干预的理论依据。凯恩斯经济学的核心是就业理论,就业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有效需求原理。凯恩斯认为,失业除了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外,还存在非自愿失业。资本主义世界之所以未能实现充分就业,其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对于什么是有效需求,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是指总供给和总需求处于均衡时的总需求,它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两部分组成。有效需求是由“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流动偏好”三个“基本心理规律”与货币数量决定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引起消费需求不足、资本边际效率下降以及流动偏好,导致投资需求不足。有效需求的不足进一步引起大量失业。
在上述理论的基础上,凯恩斯提出了相应的经济政策主张,其核心是反对自由放任,主张国家对经济的积极干预。国家对经济干预的重要手段是宏观财政政策。凯恩斯认为,在有效需求不足时,应实行赤字财政政策,通过扩大财政支出、增加公共投资,以维持就业的高水平。凯恩斯学派对古典学派的财政收支平衡政策主张持批评态度,认为在经济危机时期,财政收支是无法平衡的,硬性地通过压缩财政支出来实现预算平衡,只会导致经济状况的进一步恶化。而赤字财政政策则有利于促进经济繁荣和增加就业。凯恩斯学派还十分注重税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凯恩斯主张“国家必须用改变租税体系、限定利率以及其他方法,指导消费倾向”。其中,改变租税体系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改变税制结构,即从以间接税为以主转变为以直接税为主;二是由固定税率和比例税率转向累进税率。通过租税体系的改变,消除收入分配方面的不公平现象,刺激消费需求。在公债政策方面,凯恩斯学派把公债作为国家干预经济和弥补财政赤字的重要手段。在弥补财政赤字的措施中,举债显得更为有利。他认为,在萧条时期,发行公债有利无弊。因为公债的债权人是本国公民,债务人是政府,而政府是公民的代表,所以债权人与债务人在总体上是一致的,因而政府举债等于自己欠自己的债。其次,只要政府不垮台,公债的增加不会给债权人带来危险,政府的债务可以一届届传下去,公民的债权也可以一代代传下去。再次,政府债务总额与国民收入总额总是保持一定比例,经济繁荣时,债务总额相应少一些,经济萧条时,债务总额相应增大。克服了经济萧条,公债的发行也就相应减少或终止,因而不必为公债的发行担心。(www.xing528.com)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根据西方国家公债不断增长的现实,凯恩斯主义的继承者对公债理论进行了广泛补充。以美国汉森等人为主要代表的西方经济学家继承和发展了凯恩斯的公债理论。汉森对公债持赞成的态度,他认为,要想维持经济繁荣、充分就业、人民致富,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大量举债。他认为,公债对国民收入的分配产生有利的影响,因为公债是分散的,而税收是征自富人的。汉森还认为,公债是国民保险制度。他认为,大众持有公债事实上接近于国民保险制度,公众一方面按其能力交税,另一方面按持有公债取得利息,公债持有人可通过出售公债或以公债为担保向银行借款,以应不时之需,甚至还可作为防止经济衰退的保证。汉森同时认为,政府举债应有限度,如果超过这一限度就会产生不良影响,但该限度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