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收入归根结底来源于货币形态的社会产品价值,即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品从价值构成上看包括C、V、M三个部分。尽管财政收入源于M,但财政收入的增减同C、V不是没有关系的。分析财政收入同C、V、M的关系,不仅可以从根本上说明影响财政收入的基本因素,还可以指出国家在集中财政收入时必须采取的政策。
在社会总产品中,M是新创造的价值中归社会支配的部分,是财政收入的基本源泉。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富的程度不是由产品的绝对量来计量的,而是由剩余产品的相对量来计量的。社会提供的M部分越多,财政收入增长的基础越雄厚。因此,M增长的途径同时也就是财政收入增长的途径。增加财政收入的根本途径是扩大生产、增加社会产品总量以及提高经济效益,增加社会产品价值总量中的M部分。正因为财政收入来源于M,在社会总产品价值一定时,财政收入的增减还涉及社会总产品价值在C、V、M之间的分配关系。
先看C和M之间的关系。一般地说,假设V既定,C的部分减少,M部分就会增大。因此,减少生产资料消耗是增加M从而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途径。C在总量上包括补偿劳动对象和固定资金消耗的部分。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节约原材料等劳动对象的消耗,降低产品的物质成本,便可增加M,从而增加财政收入。在折旧率一定时,提高机器设备的使用效果,在一定的固定资产更新期限内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便可相对减少单位产品中转移的固定资产折旧价值,增加产品中的M部分,从而增加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折旧率的确定也会直接影响M。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折旧率越低,固定资产分摊到产品中的折旧费越小,M部分相应越大。但是,折旧率的确定不仅要考虑固定资产的有形损耗,还要考虑固定资产的无形损耗。如果折旧率定得过低,固定资产更新期超过实际的损耗期限,特别是超过由技术进步的速度决定的固定资产更新期(无形损耗期限),由此扩大的M实际是靠拼老本得来的。固定资产不能及时得到更新改造,国民经济不能及时采用新的技术设备,其结果是制约技术进步,最终丧失增加财政收入的物质技术基础。当前,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技术进步速度大大加快,固定资产更新的期限也应相应缩短,折旧率要相应提高。折旧率的确定,取决于一定的财政收入政策。现在许多国家实行加速折旧的政策,实际是一种减税政策。
再看V和m的关系。在C既定时,V和M此消彼长。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不能依靠减少V来增加M,从而增加财政收入,但是可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降低在新创造价值中的比重,相对增加M。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工资也应有所增加,但工资的增长应低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只有这样才能保证M的增长,从而增加财政收入。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工资V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财政收入的政策。工资水平不仅影响财政收入水平,也影响到宏观范围的消费规模。也就是说,国家财政虽不直接安排企业内部的工资分配,但通过一定的财政分配杠杆制约着企业工资基金的增长幅度。
以上内容分析了社会产品价值构成中C、V同财政收入的关系,现在需要进一步分析财政收入中是否包含C和V的部分。(www.xing528.com)
社会总产品中的C部分是要补偿生产过程中的物质消耗的,这部分价值不应该成为财政收入的源泉。过去的财政理论把折旧基金当作财政收入的来源,否定了折旧基金的补偿性质。固定资产的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在时间上是不一致的。物质补偿通过固定资产的更新来实现。在固定资产进行实物形态更新之前,折旧基金以货币准备金的形式存在着。在过去的财政体制中,折旧基金全部或部分地作为财政收入的来源,由国家财政集中使用。但从目前现代企业制度和维护企业经营管理权限来看,折旧基金属于企业自主支配的资金,属于简单再生产的范畴,应该留给企业使用。它在以货币准备金形式存在时可以作为积累基金来使用,但它只能进入银行信贷系统执行积累职能,而不能进入财政分配系统。
V能否构成财政收入的来源,则要看V的内涵。若将V认定为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消费资料基金,V就不应该成为财政收入的来源;若将V视为以劳动报酬形式付给生产者个人的部分,V就可能有一部分成为财政收入的来源,劳动报酬扣除形成财政收入的部分,便是前一意义的V,即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消费资料基金。劳动报酬成为财政收入源泉的途径主要有:①高税率的消费品价格;②个人所得税;③社会保险税;④国家向个人收取的费用等。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财政收入的基本源泉是M,V的一部分也会成为财政收入的来源,也就是说,财政收入最终来源于国民收入部分,即V+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