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财政的特征及其征收和支出程序

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财政的特征及其征收和支出程序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各种社会形态下国家财政的一般特征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在各单项法规中,规定了各项具体财政征收和财政支出的法规,规定了征收程序。必须指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是人民利益的代表,财政分配建立在人民自觉性的基础上,社会主义财政与所有剥削阶级专政的国家财政在强制性上是有所不同的。财政的上述特征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财政的特征及其征收和支出程序

财政的一般特征即财政的共性,是指在各种社会形态下的国家财政所共有的性质,是从财政个性中抽象出来的。马克思主义认为,每一个事物都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我们从前面讲述的国家财政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可以看出,由于社会生产力不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不同,不同社会形态下国家财政的性质、服务对象、收支形式、收支内容和分配过程,所体现的分配关系也各不相同、各有其特点。各种社会形态下国家财政的一般特征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一)财政分配具有国家主体性

对财政分配的国家主体性,应从三个方面理解:其一,国家产生以前没有财政分配,在任何社会形态下的国家中,凡不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都不属于财政分配的范围;其二,财政分配的目的是保证国家履行其职能的需要,是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其三,财政分配关系的建立和调整,其主动权完全掌握在国家手中,国家居于主导地位,财政分配的方式、方向、结构、范围、数量、时间等,都必须按国家的需要进行,由国家主宰决定,而分配的另一方则处于从属和服从的地位。

(二)财政分配依据国家权力

财政分配之所以具有国家主体性,是因为财政分配凭借的是国家权力。首先运用国家政治权力,包括国家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个方面。国家在根本大法中规定了征税的基本权利。在各单项法规中,规定了各项具体财政征收和财政支出的法规,规定了征收程序。国家财政机关根据国家法律法规赋予的权力,对企业和居民进行财政征收,支付财政资金,并在组织财政收支的全过程中进行财政监督,对违反财政法规者给予行政处罚。国家司法机关则对那些严重违反财政法规的个人和单位直接责任人给予法律制裁。其次是运用国家拥有的财产权力。国家除了拥有政治权力,还拥有大量财产,如矿山、森林、河流、海洋、国有企业、社会公共事业等,从而拥有了财产权。国家规定哪些财产属于国家所有,规定国有资产有偿使用的程序和方法。国家还以商品交换主体身份,以信用形式参与分配。国家作为债权人,让渡其商品使用权,要收取利息;国家作为债务人,暂时取得商品使用权,要付出利息。国家信用分配不是孤立进行的,它以财产权力为后盾,因为国家的经济实力乃是信用的物质基础。

(三)财政分配具有强制性

财政分配总以国家的政治统治为前提,凭借国家权威通过法律、条例、制度等强制进行。各国法律都明确规定,纳税是公民的光荣义务,所有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依法纳税,如有违反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财政收入的分配使用也是由国家统一安排的,各使用财政资金的部门和单位必须严格按国家规定组织实施,违者必纠。

必须指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是人民利益的代表,财政分配建立在人民自觉性的基础上,社会主义财政与所有剥削阶级专政的国家财政在强制性上是有所不同的。但是,社会主义国家财政分配在体现国家与人民之间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还存在着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矛盾,这种矛盾的存在,决定了社会主义财政分配仍需强制进行,否认社会主义财政分配的强制性是不现实的。

(四)财政分配具有无偿性(www.xing528.com)

所谓无偿分配,一般是指分配对象的单方面转移。国家利用各种财政手段(纯财政手段)征收上来的财政资金不再归还,拨付出去的资金不再收回。正如列宁指出的:“所谓赋税,就是国家不付任何报酬而向居民取得东西。”财政分配这种无偿性转让的原则,既不同于商品等价交换的原则,也不同于银行信贷有偿分配的原则。

必须明确的是,强调财政具有无偿性特征,并不排除国家灵活运用信用方式筹集和分配使用财政资金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一方面,国家可通过发行公债、利用外资等形式来吸收资金,增加财政收入;另一方面,国家为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对某些项目和支出可采用信贷的方式来供应资金。但是,财政分配中的信用形式,只是财政分配的补充形式,而且根据国家经济实力的情况可多可少,可有可无,它不能决定财政分配无偿性这一重要特征。

财政的上述特征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其中,国家主体性是财政的基本特征;依据国家权力是关键特征,它保证了国家在参与社会产品分配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也决定了财政分配的强制性和无偿性,而强制性和无偿性特征又是国家主体特征更为鲜明和完善的条件。

(五)财政资源配置的集中性

优化资源配置,合理有效地利用社会有限的资源,是古今中外所有国家都重视的问题,在奴隶制、封建制国家,由于生产水平低,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体,社会资源的配置,不论是人力、物力还是财力,都十分分散,国家集中配置的部分,也主要是满足军政费用的需要。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日趋发达,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化大生产使社会资源的开发利用受到空前重视,资源配置的理论首先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产生、形成、发展。我国提及资源配置理论,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讲究资源配置问题主要是在党的十四大。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从此资源配置问题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被写入中国共产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资源配置理论在我国受到高度重视。国家资源配置的方式,历来都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占有重要地位,财政通常又是国家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但不论在什么社会形态的国家中,财政资源配置都是由国家从全局出发,保证国家公共需要,统一集中进行的,财政配置资源的集中性是财政的一个重要特征。

(六)财政调控的宏观性

财政分配是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的,财政资源配置也主要是满足全社会的公共需要。这就决定了财政调控着眼于国家全局、社会领域,是国家对社会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在不同国家、不同社会经济条件下,财政对社会经济调控的内容、范围、力度不同,但是财政对社会经济运行的调控,都是按国家政府的意志依据国家政策法规进行的,属于宏观调控范围,所以财政调控具有宏观性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